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浅谈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       ----读金学智先生《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之体会
         美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在最简单的关系中,在最严整的对称中,在与我们的结构最为亲近的和谐中的一种形式。
                         ----雨果《(克伦威尔)序》
          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
                        ---张怀瓘《(书断)序》
         点画美与笔法关系 书法美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线条。长的、短的、粗的、细的、横向的、竖向的、倾斜的、曲线的,在众多的线条中,包罗了大千世界的种种物象,寓意了云云众生的丰富哲理。在我国古老的周易伏羲八卦中,就通过各种线条的搭配,展示了自然界相生,相克,阴阳转换的丰富内涵。汉字发展起源也是通过最初的原始线条勾画出种种图像,来表达意境,记述各类事件。尽管现在文字结构所表现的已不是最初那种原始线条所勾划记载的简单表述,随着文字的发展构成汉字的线条越来越抽象,所表达意境也更加丰富,为书法家表其哀乐,达其性情提供了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那么什么样的线条最为美呢,研究和探讨,得出的结论是曲线最美。美国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一书“论线条一章中说:曲线,由于相互之间弯曲程度和长度都不同,因此具有装饰性。                                                 直线与曲线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线条,这就是单纯的曲线更加多样化,因此有更大的装饰性。”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从篆书发展到隶书、楷书,线条似乎由婉曲变为平直了,实际上是由于书法艺术随文字的发展而发展的,汉字书写的简单、快捷,是文字实用性发展的需要,如果中国书法艺术不与汉字发展相依存,那么中国书法艺术者特有的艺术形式也就不复存在了。隶书、楷书的线条美,实际是时代的审美需求和文字发展相交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曲线美。这是因为线条有了肥瘦变化,粗细搭配,大的曲线变成了微妙的波折,出现了各种点、撇、捺、勾等线条,加之这时书法书写的特有工具毛笔的功能也被发挥到了淋漓尽至的地步,有了轻重缓急,顿挫抑扬的变化。即使看似平直的笔划中,逆锋入笔,收锋回笔这种的变化也就更含蓄,更富有魅力。中国书法的曲线是美的。
            如何才能写出美的书法线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需要长时间的刻苦练习和对书法线条的正确理解才能做到。一个美的书法线条,关键要有力感。这个力,有气势磅礴,表象明显的,也有表象含蓄者。它的产生来自于书写者用笔时笔毫与宣纸磨擦,这里就有书家运笔时的运动方向,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提转按捺等笔法技巧。每一个书法线条都有无数个内涵丰富的“点”在一起构成一条优美的任意曲线。书法“点”的构成通常都有笔尖入锋,裹毫的过程,也就是“逆锋落笔”开始。逆者,反也。即书法艺术中称“欲左先右,欲下先上”。这个“反”是点线形式美的基本所在。我国古代哲学著作《老子》就曾揭示了“反者道之动”的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用这种逆势表现点画美的最基本要求,蔡邕《九势》里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这是因为逆锋落笔,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用笔得势。而势在书法艺术中是很为重要的,有势则有力,无势则无力。这种力通俗点讲就是在欣赏书法艺术时的动感。静止与运动在相对条件下是有参照物体的,特别在静态艺术中(如书法、绘画)要表现动感,取逆势运动的线条就是相互的参照线,在欣赏书法作品时产生动感。动感的大小,就是力的强弱。逆锋取势,是笔力的孕育,力的创造。从形态上看,它能是锋毫在画中不做单一方面的运动,而是万毫齐力,四面势全。从而是点画的开端笔意丰富,多姿多彩。逆锋取势的不同处理,可形成不同的书艺风格。我们在知道点得取势后,还不等于就可以写出优美的线条。线条是笔墨运动的迹线,要是这种迹线富有动感、力感,在起笔逆势后还有一个运笔和收势的过程。怎样运笔才能是线条富有力感、动感,节奏感呢。我们不妨对线条力感的产生试进行粗略的分析。中国书法使用的工具是笔、墨、纸、砚,砚为研墨而用,在这里不讲,仅笔、墨、纸就为行笔的笔迹线产生力感和动感创造了丰富的条件。白纸,黑字,对比是如此的强烈,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白与黑强烈的对比本身就给人的视觉产生冲击,产生力感。加上宣纸这种特有的书写材料,墨汁在宣纸上微微的渗透扩散,增强了墨迹线的立体感。微微扩散的墨迹产生毛边,这种毛边是黑白两色力量的抗衡,墨色给人以外张的扩力,白色给以紧缩的压力,这种毛边形成好像心电图的波状线,于是墨迹线的力感,动感随之形成。,同时书家手书写时力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毛笔的顿挫,这种毛笔在宣纸上的平面运动和垂直运动相结合,再加上毛笔的柔软性,墨汁的浓淡,干燥各种因素,书法线条的内涵就更加丰富。清楚力感产生的原因后,就要解决如何才能写出有力感,有丰富内涵的墨迹线条。
             一是行笔时毛笔的走向。行笔最忌轻浮。轻浮没有立体感,不会产生强烈的黑白色抗衡的力感。防止笔划轻浮,则毛笔在行走时不能托笔前行,而是向右时笔杆左倾,向下时笔杆上倾,推动笔毫前行,这样才能使笔毫与纸面产生磨擦,出现力度。这好比逆水行舟,舟顶着水面前行,会产生大的水花,留下厚重的痕迹。反之顺水行舟,则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这好比在石碑上刻字一样,凿刀如果随石碑划下,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
             二是行笔速度。这是个相对性很强的问题。正如行书体书写时比楷书、隶书书写要快,而书写草书又比行书要快一些。但不管怎么说,相对慢一些的线条厚重,快则容易浮滑。但慢不是停,行也绝不等于快。沈尹默先生曾有过这样的阐释:“一味疾,一味涩,是不适当的。必须疾缓涩滑配合着使用才行。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笔毫行墨要留得住。留得住不等于不向前推进,不过要紧而快的战行。”战“字仍作战斗解释,战斗的动作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
            三是行笔中的顿挫。顿挫是形态外露的涩笔。没有顿挫,就没有意蕴,没有力感。顿挫是毛笔与纸面的垂直运功,是墨迹线形成的另一种运功形式。这种运功利用毛笔笔毫软,有弹性的特点,是线条内涵更丰富,“怪异生焉”。同时也正由于这种运动,是“中锋运笔”之说得以实现。毛笔运动的“行”与“留”,在其它艺术上表现也很突出。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随处可见。一位舞蹈演员在表演时,为增强艺术效果,一步三顾,欲前欲后的形态,给人以美的境界。王羲之《书论》指出,“每书欲十迟五急.....,若直笔急牵裹以暂时似书,久味无力。结构 章法美的形式 在了解书法点画美的形态后,我们还应对书法的结体、章法美的形式进行分析。再美的线条,如果书法家不在汉字结体这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中加以搭配,所有的点画只不过是一堆令人生厌的原材料而已。这如比修房子,尽管你已经拥有了许多好的建筑材料,但离开能工巧匠的设计、施工,就修不出风格各异,形态优美的建筑物。要想修出好的建筑,就要有材料的搭配,形态的精心设计,各种材料的充分运用。书法家运用点画的这一过程,就是书法作品结体、章法美的形式构成。
        怎样的结体和章法才算美的呢。任何一门艺术他都有自己的固有规律。这种规律的形成是千百年来艺术家日积月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审美意识的综合体现。如平衡、对称、虚实等等都是书法字体结构美的基本条件。 
            (这是很多年前学习书法时借他山之石的一些体会,但眼高手低写碑帖多年只是皮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也。)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