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吴悦石论画

    摘自《快意斋论画》 文/吴悦石 ——中国书画每以天趣称神妙,所谓鬼神使之非工力者。“天趣也,非得之于人,实受之于天。”所谓“天”者,契机也。熔情、景、机、趣于一炉,赖人以发之;“趣”者,必先究其情,穷其性,牵其机,尽其态,八面来风,涉笔成趣,耐人寻味,曲尽其妙者也。情有不容己,趣有不自知,是不期然而然,物我两忘,自然流露。诗云:“松风涧响天然韵,抱得琴来不用弹。”此等境界非拘执于斧斤者可以梦见。陶渊明有句云:“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物我交融,令人神往。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作画不可信笔。所谓“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水、墨、纸、笔,判断应极精确,方可心随笔运,腕底神行,始可“信笔”。否则易入魔道,入魔道而不自知,则欺己欺世。书画得古之传承,切不可堕入江湖一道。江湖一类举目可见,正道之微,令人扼腕。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近世大写意每况愈下,习者虽众,知者甚寡,尤多纵横涂抹,不知妍丑。不知者以为涂鸦之法即写意。殊不知写意者乃经意之极。若不经意,千锤百炼,以少胜多,精妙绝伦,笔墨之趣起于画外。观千载下能写意者数人而已。   ——吾少年时曾见一写意画,绘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极为精简,而神采照人,上题七绝一首:“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佛法,笔尖写干洞庭湖。”于我影响至深,数十年来皆欲以“心意”二字求觉悟。中国大写意画法自“解衣般礴”“真宰上诉”以后,卓识者皆意在笔中之趣,象外之意,此自是更高境界。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中国画大写意一科古称泼墨,民国以来始称写意。泼墨者形质也,写意者心意也。亦如诗家比兴法,天马行空,触机而发也。杜工部诗云:“元气淋漓障犹湿,真宰上诉天应泣。”体味诗意,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文中笔墨之酣畅,胸襟之旷达,感人至深,故千年之下,传颂不已。此种写意精神乃画家之灵魂,大道之津梁。 梁楷以下薪火相传,至晚明陈白阳、徐青藤,承前启后,借诗文入画图,更开生面。八大山人以深厚之学养,抱亡国失家之痛,寄情书画,涉笔成趣,已成极致。惜时世中庸,不能形成流派。民初吴昌硕以凌云健笔,创大写意新风,领袖群伦,风靡百年。嗣后大家辈出,雄峙画坛,此风影响深远,今日犹余波焉。   ——白石老人言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论道出传统中国画欣赏之关钮。近百年来大写意一法,中国画既赖之以成就,众多谬托写意信手涂鸦之辈亦赖之以欺世。欺世者,亦自欺其心也。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传统京剧表演,一桌一凳可以变幻无限空间,随人物与剧情之变化而变化。演员手执马鞭,悠悠然绕舞台一周,则剧情中已至千里之外,虚实运用出神入化。演员之演出空间与观者之无边遐想共生。 演员表演畅快淋漓,观者共鸣如醉如痴,确乎绝妙运用。现今不同,京剧中多用布景,背景花里胡哨,既无想象,又十分促迫,越做越实,活处越来越少。一如四合院中之私搭乱建。今日中国画亦如是,举目所见令人窒息。岂不知“虚实相生”、虚实互换,或虚实互为表里。前人云,实处易,虚处难。善于用虚,则处处精彩。   ——八大山人曾于整纸之上画一尾游鱼,只此一尾而已,然千里烟波之势已成,孤独徜徉之态顿生,无依无助之情立现。此是情、是识、是胆,尽虚实之妙,是生活之经典,亦绘事之经典。经典久违,令人感叹。     ——徐青藤以天趣胜,挥洒之中纯任自然,笔墨酣畅,不尚雕饰,每观佳作则令人击节。其惊心动魄之处如春雷炸响,如百尺飞瀑,如鸢飞于天,如深潭起蛟,影响百代画风,然其荒率不经之处则一无是处矣,凡作画,纯任天趣,离魔道已不远矣。   ——武学中之高境界与画法同,提倡放松,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之说,此正好为画法下一注脚。画法中一味松懈,即放松无度;十分紧张,即入板刻。如何松,如何紧,松到怎样才好,紧到如何才对,个人体验中自有妙趣发生。 顾虎头倡以形写神,白石老人云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画者当奉为耳提面命之语。今日之画坛,形无形,意无意,离形太远,支离破碎,自以为写意,实为涂鸦,如此境地谋求发展,难矣!亦不知孰之过也。 ——在心为心象,在行为形象,此非论孰为高下。形象者为实,心象者为虚,虚实合则相生,故虚实不可偏废。脱颖而生,是为智者。   今人论画,多以工写分高下,画之精妙其实不在工写,白石老人常太息时人不识其妙,以为工则细,写则粗,此乃皮相之见,然工一定要细,此论无错处,观宋元以来,若李公麟、丁云鹏辈,纤毫入纸,锋颖毕现,提按使转,无不精妙,至于精微之处,可以细如毫发,而不浮弱,精妙入微,正是其可传之处,今日之工,笔力不逮,多以晕染求之,锋颖变幻之妙全无,故不为识家所重。 而写意一派又难以成就人才,故世上涂鸦之作在所难免。写意者,意到笔不到,精微之极致,文化之巅峰,故少为人识,而能于大笔滂沱中,极尽精微之变化者,若梁楷之泼墨仙人,八大之写意荷花,缶翁之老梅枯藤,乃至白石老人之虾,悲鸿先生之马,写意之楷模,学子之宗师。浸润其中,揣摩其味,久而久之,必有所悟,悟有表里,得有高下,高下易辨,辨之由人,可渐知表里,知表里则知其味,知味则知髓。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