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采撷新风于画外,开一代“逍遥派”风格

    采撷新风于画外,开一代“逍遥派”风格

     

     

             ---------- 国画大家袁竹艺术风格初探 之二         



               袁竹作品《秋韵》入选新长城中国文化榜


     二、“逍遥派”风格逐渐成为画坛江湖中的花技俏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预言:“艺术必将死亡、必将让位于哲学。”近年来,这一理论被很多断章取义的人用来评判中国书画。在各种真实目的背后,他们利用舆论大肆批判中国书画作品没有艺术创新、缺乏技术含量、丧失审美价值,是一种死亡。这些没有依据的判定和论断,实际上是对中国书画的 “围剿”。中国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刘文杰先生评价道:“对于中国书画创作者而言,艺术如果不遵循继承和创新的法则,而是追求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的路,才是死亡。这种死亡不是中国书画的死亡,而是书画创作者个人的衰竭和死亡。倘若用‘艺术是否存在死亡’的问题去审视当下中国书画的创作,我们不应该去争辩这一理论根源,而是要从偏离中国书画精神的书画创作者个体身上寻求原因……”

        20世纪第一位向世界系统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著有《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西方人、 自称“外国佬”的英国著名学者——年龄近百岁的牛津大学荣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直言对当下中国艺术界的批判。他指出:“中国艺术界进入了一个商业化时期,艺术界的商业化元素对艺术造成很大影响,产生了很多对自我重复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韩国著名艺术家、美术评论家金兑庭对中国当代美术现状提出了直率而尖锐的批评,他认为“中国当代美术的确走到了危险的边缘”、“艺术家写得画得都很快,自己的精神完全没有了”

         一向以直道而言行世的著名美术史学家、文艺理论家陈传席说:对当代国画可以用“很差”两个字来评价,甚至应该说是一败涂地、全军覆没。挑不出一两个代表性画家。问题的关键在于画家文化的缺失。没有文化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因此中国当代书画没有前途,难出大家。   中国书画濒临“艺术死亡”是真的吗?这句话危言耸听吗? 透视当代美术界的现实,艺术创作者身处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他们的物质生存环境与艺术家的艺术内涵之间关系愈加紧密。于是,当下书画创作者往往要面对其作为社会构成之最小分子的个人存在的思考。而其中,妥协于现实而丧失艺术风格追求的创作者,其麻木标榜书画创作应该奉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的态度,是一种艺术灵魂死亡的表现。因为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实际上就是创作风格的“行活”化,就是语言、构图、用笔的方式、设色的方法重复类似,这样的作品只配称为“行活”,这样的画家也只配称为“匠人”。说明作者已“江郎才尽”,创作不出新的、有价值的作品,所以才不断重复自己熟悉的、陈旧的东西,这是违背最基本的艺术精神的,是一种堕落的艺术表达形式。“行活”化的作品走入市场,作为社会文化财富出现,并被投资者一掷千金收藏的时候,一批怀抱商业目的人更加利用公众本身对于艺术的无知、敬畏,不断吹捧,过度渲染,以至于导致大众审美迷失了方向。书画艺术,是艺术家心灵活跃、体验丰富的状态下的书画语言表达,同时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观者的心灵。中国书画传统的核心是继承与创新,只有创新才有传播的价值。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恰恰是创新的死敌,创新的终止,所以它是一条注定死亡的艺术道路。哪个画家形成这种风格,哪个画家的艺术就死亡了,就会被收藏家所抛弃。黄宾虹先生曾经提出,“笔墨精神千古不变,章法构图日日常新”,就是指中国画用笔、用墨(这里的“墨”是广义上的包括各种墨之外的其他色彩)的基本工具和意境追求千古不变,中国画的核心价值——表现中国国学的审美价值千古不变;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和审美,具体的绘画语言、构图布局、技法、题材是必须与时俱进的,也就是要有时代精神和气息。当下却有人肆意放言,“中国书画是农业文明的表达和审美”。须知,伟大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立足于永恒不变的人性之根本。其灵魂与精神永远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科技水平的发展而过时。近二十年来,中国书画流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是前所未见的,“中国画”三个字已经意味着它被看作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甚至被人们崇拜。然而,正像任何一种事物具有两面性那样,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又被视作“保守”的旧文化的代名词,受到各种各样的新生思潮的冲击和责难。今日,中国国富民强,已位于世界强国之列,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一部分书画创作者认为中国美术与西方相比相差悬殊。这些人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出于一种民族自卑,以西方艺术史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和对待中国的书画艺术。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的,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低、上下、优劣之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其各自借鉴与发展的原动力。李可染先生曾说:“跨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进到西洋那里去。”也正如曾经担任《齐白石全集》编委的艺术家李小山先生所言:“许多非驴非马的东西(抛却了宣纸、笔墨,代之以各种材料或各种颜色)被制造出来,冠以‘中国书画’的名头,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中国书画的创新,还不如说是消灭中国书画,不仅降低了作品的品位,也使它变成鱼目混杂的大杂烩。”中国书画是中国国学的视觉表现。书画作品中的艺术风格,是画家用自己独特的书画语言,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基本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书画审美价值而形成的。这需要书画家不停地要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才能创造出章法构图日日常新的作品,中国书画的精髓,是以“气韵”“意境”来充实自己的画面。所以,从事美术的后学者千万不要去学习那些走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风格的画家,他们的这类作品实际上就是“垃圾艺术品”。 中国的书画艺术,是世界公认的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其高明之处,是既通达本体,又直指人心,故能汪洋恣肆,又能润物无声。“通达本体”故能超越,“时空变迁”不管有序无序,皆能静观其变。所谓直指人心,是在“明心见性”“通达本体”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个体的关怀。而相较之下,令人忧心的是,眼下咋咋呼呼的许多艺术,“当代”“当下”的时髦词汇满天飞,但只让人看到了个体的癫狂,未见本体的灵光。也许,“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形容更加适用。中国国学的核心是“道”,“道”是客观规律的总和。每一条客观规律中,都有一个核心规律就是“变”。老子说的“道生一”,这个“生”就是各种规律中的核心规律“变”。正因为有“变”,才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画家遵循这一规律才会创作出千变万化的、有不同审美价值的作品来。中国历代大家都是以创作不同的审美价值,而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了重要地位。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恰恰违背了这一规律,它以不变、少变的“行活”风格,把自己的绘画风格引向死亡。大量事实证明,只有具有中国国学精神的有审美价值的书画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这样的艺术品才是永恒的。笔者作为一名书画收藏鉴赏人士,对当代美术也心成担忧,但从袁竹的作品一露脸,我就开始留意了。尤其关注袁竹作品的艺术风格。我认为现在还是有像袁竹这样的少数中国艺术家并没有被艺术界的商业化元素所影响,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式不断创作下去。艺术家们看到了新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很多精彩的、有意思的作品创造出来。我倍感心慰,对袁竹的作品花了一定时间和精力鉴赏,除了发表在网络等新媒体外,主要是大量刊登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比如, 2015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袁竹第一部个人画集《中国书画百家精品集(袁竹卷)》;《人民日报》主管全国核心类美术期刊《人民美术》杂志先后在2015年08 月刊“本期关注”和2016年04 月刊“艺苑名家”栏目发表国画《金牛古道》《远山的呼唤》等10幅作品;长城论坛指定刊物《商界财富 》杂志2016年02 月刊在“新长城艺术家”栏目发表国画《秋韵》《晨雾》等5幅作品;出版机构选编他的作品入编的画集(文献)如: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艺术巅峰.当代国画大家》、九州出版社出版《经典传承》、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艺术品投资参考》《盛世国艺.领秀中华艺术巨匠》、金盾出版社出版《2015华人美术年鉴》《中国书画艺术典藏》《艺术中华》、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兰亭雅韵。向经典致敬》、中国新闻联合出版社出版《创新中国人物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华艺魂》《中国梦.翰墨情》《画坛之巅》、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荣归.复兴》、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翰墨天下.当代艺坛六大家》、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艺术资本.中国最具增值的书画名家作品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国画魂》、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名录(201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艺术大百科(书画卷》、中国艺术档案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大宗师》、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当代书画史》(中英文版丛书)、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走进当代艺坛巨匠》《画坛泰斗.四大领军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开拓新征程 实现复兴梦》《百年中国书画史(1840—2015)》和英国皇家出版局、中国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亚欧书画.世界书画大百科》等,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袁竹的作品经国家邮政主管部门批准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名片》己有两套:一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945---2015) ”为主题的《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袁竹珍藏邮册》,印制成中华宝鼎邮票、电话卡、明信片,共收录作品15余幅,二是,“向人民汇报,为时代放歌---中国邮政当代艺术大家四人典藏册”。以“影响中国书画风格走向的艺术家”为主题,印制成明信片、电话卡等,共收录作品9副。从这些己公开的作品中去读懂袁竹,我敢说这样一句话:袁竹就是袁竹。虽然,有人称他“毕加索第二”,但这顶帽子不宜戴,这样的标签也不用贴。我想起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角孙悟空,成为唐僧徙弟之前,在花果山是美猴王,无法无天当齐天大圣,还敢大闹天宫,本事了得。但拜唐僧为师后,陪同去西天取经,哪怕能七十二变,经常也打不过妖魔鬼怪,还要向观世音菩萨等借力。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孙悟空戴了“紧箍咒”。袁竹的绘画之所以引人瞩目,就在于他既不是科班出生,也不是入室弟子,他身上没有“紧箍咒”,他没有受条条框框约束,他以先天的灵性加后天的慧根,融合古今中外,他的作品是绝对自由的创造。用网络上最流行的语言来表现,就是一个字“萌”。难怪百年老店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国家级精品书籍《艺术巅峰.当代国画大家》(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仅选四位,除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副主席冯远、著名画家霍春阳外,单单就收录了袁竹1位来自基层的新人。该书并且由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原常务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高占祥亲自撰写序言。高占祥对袁竹等入编的四位艺术家评价入木三分,一语中矢。他指出:

    《艺术巅峰》所甄选的艺术家都沿存正统的中国书画艺术内涵与基础训练,他们的艺术面貌也接续了建国以来多元丰沛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从本书入编的著名书画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鲜明的艺术个性,也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刻领悟与独到把握。我想,这是他们高深艺术造诣得到世人瞩目的根本原因。

    本书入编的四位艺术家为活跃在当今艺坛具有影响力的著名艺术家。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艺术作品中传出的风神气韵,也能品味到他们立足传统,抒写自我,寻求突破的上下求索。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精神生机勃勃的内在张力,也更加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持续发展的希望。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曾来德,2016年5月28日在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观看了“经典与传承-----袁竹国画作品展”,同时,欣赏了重点推介袁竹国画作品的《兰亭雅韵。向经典致敬》(河北美术出版社2016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书,他对袁竹的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

    袁竹的国画作品技法上算不上精致娴熟,有拙气,他的画,画中有画,不仅传承了中国画的精髓,还借鉴了西画有益的东西,作品富哲理、禅意,体现了自然、自由。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现在,不少的人能打进去,同时,又能打出来的屈指可数?袁竹的作品进退自如,来去随意,让人为之一振,此乃真艺术也。(未完待续)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