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王轩先生专访

    王轩,祖籍山东诸城,1960年出生于台湾省台北县,14岁拜张大千先生传人弟子孙云生教授为启蒙老师,学画自四君子入手继而临摹再而创作写生写意,1980年作品受到大千先生的指点并有所称许,颇受鼓励,1992年4月回大陆再拜亚明大师为师于苏州东山近水山庄习画,其间在用笔、用墨线条的行走上得到了亚老的许多指点,并在传统中找新意、中国画有定律无法的创作理论上有所感悟,受益匪浅。近年长期居住在南京,历年来作品曾在台湾、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各地展出,也陆续在国内各省市展出,颇得好评。现为台湾诗书画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院士、吉林警察学院艺术系教授。

    朴实见大雅 平淡透天机

    ——王轩先生专访

      初见王轩先生,给人的感觉儒雅安静,文气袭人。若不是家学教养的熏染,便也是出经入史,浸淫翰墨日久,才成就如此气质。稍后言谈及深方知,原来王轩先生不仅出身名门,而且师从名师大家。若从艺术启蒙算起,从事绘画已四十余年。观其画作,几百年笔墨氤氲,尽呈纸上,千万里山河气象,皆入画中。

    家学深厚,父祖辈皆翰墨人

      王轩先生,不避言自己的家世。他的祖父王广庆,早年留学日本,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同盟会员,与于右任先生是至交。袁世凯称帝时,曾参与组织靖国军,于右任任总司令,王轩的祖父在军中参赞戎机,其职衔相当于现在军中的参谋长。国难期间,曾任河南大学校长,历时6年,是1949年以前,河南大学任期最长的一位校长。

      在出任河南大学校长时,河大为避日寇战火,五年之中,三度播迁,师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王广庆在房舍紧缺之困境中,他想方设法,借住官舍、寺庙,并租用大户民房,坚持上课。当时战争正紧,国难方殷,河大作为省立之地方学府,经费难以保证,王先生利用私谊和个人品望,力争河南当政人物程潜和张钫相助,使河大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千余名师生与眷属之生活于极为艰难中得以维持。

      1939年5月,日寇迫近大学所在地—镇平。为保安全,经王广庆先生实地考察,认定豫西嵩县城西百里之潭头镇(现属栾川县)为学校相宜之去处。于是王广庆带领河大师生员工及眷属,携图书仪器资料等,翻山越岭,行程六百余里,历时近月,由镇平迁至潭头。战争岁月,深山之中,环境艰苦,条件固无法与镇平之城市相比,但由于先生精心措置,惨淡经营,教学工作及各项必要活动仍能有序维持,且更为难能者,历年招生毕业工作未曾因战乱而中断。

      王先生深知中原为中华文化之发祥地,而河大为中州之最高学府,理应成为学术重镇。王先生尽力延揽博学特立之士主教河大,一时人文荟萃,充满生机。先生又克服重重困难,不时邀请海内专家到校讲学,学术风气之盛,蔚为大观。王先生亦号召师生以“中原文化之发扬,世界学术之介绍”,以及“发抒心得,交换所学”为宗旨,积极开展各项学术研究活动。据当时学生后来回忆,其时“同学组织社团,举办学术讲座,演讲辩论,出刊报刊,推陈出新,变化无穷,皆以钻研为荣,刷新为乐。而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山林原野,人皆手不释卷,互切互磋,敦品励学,力争上游,学术研究,蔚然成风”……王广庆先生后来历任国民党立法委员、监察委员。

      学术上,王老先生曾师从章太炎,治小学。平生酷爱金石,著有《洛阳先后出土正始体石经记》《洛阳近年石刻出土记》《洛阳访古记》《复音互用发微》《复音词声义阐微》《语文发微》《河洛方言诠诂》等,是一位古文字研究专家,同时也是一位风骨卓具的书法家。

      王轩小时候,家中壁上悬挂着于右任先生的对联“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爷爷常以此对他讲授做人和写字的道理。耳濡目染,成就了王轩先生日后对传统绘画的根基。

      父亲国难期间,投笔从戎,参加黄埔军校十四期,毕业后在军中任职。于书法一道,得其家学,自成一格。谈到此处,王轩先生对家教的熏染充满着感念之情。

    大师门下,风起云生随大千

      张大千兄弟的画室为“大风堂”,大千先生把大风堂当作自己的绘画基业,传给了弟子孙云生。孙云生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大千先生的得意高足,曾追随大千先生四十余年,深得大风堂画技精髓,被大千先生视为衣钵传人。

      孙云生在绘画古意盎然,却又散发着新生气息。其作品工整秀雅,山水、人物、花鸟、虫草,均无所不擅。其人物有唐、宋用笔的简逸,设色瑰丽,其工笔、写意、泼墨、泼彩均运用自如,书法更得大千之笔意。书画均师古而不泥古,堪称中国少有的画家。

      孙先生曾在巴西临摹了大批大千先生的手稿,所以与大千先生极为神似,功夫十分扎实。对传统、近代、现代的美术均能融会贯通,对水墨绘画的技法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是中国当代美术界所仅见。王轩14岁入孙云生画室“清心堂”,接受孙云生老师的绘画启蒙,因年纪最小,又很用功,被孙先生视若亲生。在这期间,孙先生让王轩临摹了大千先生作品真迹,这使他终生受益。

      这期间,王轩先生不仅有幸目睹张大千作画,1980年,王轩的画作《东山丝竹》受到了张大千的亲自指点和称许,这使得王轩颇受鼓舞。“太师父的亲自指点,让我受益匪浅。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我在绘画之路上的里程碑。”

      也许是艺术传承的使命感,或是对艺术孜孜不倦探求的志向,1992年4月,王轩先生越过海峡回到大陆,拜中国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亚明(叶家炳)先生为师,于苏州东山近水山庄学画。

      亚明是金陵画派的主将之一,他15岁参加新四军,17岁开始走上艺术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长期担任江苏省国画院负责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60年,他带领江苏国画工作团深入生活写生和创作,行程二万三千里,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思想上、笔墨上的一次历史性大变革,在美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金陵画派”及其代表人物也因此为世人公认。亚明的绘画作品感情内蕴、含蓄典雅而不外露,将对祖国的热爱赋予画作,意境深沉而广阔。其作品具有深厚的笔墨语言功夫,驾驭题材的能力与现实希冀完美结合,使传统题画形式在新的画面中恰到好处,并精于诗书画印的组合。

      王轩先生对亚明的教诲记忆深刻,回忆中流露着真情,“亚老师画并没有大道理,就是告诉我要走传统,不要贪快走捷径。每当在画室看亚老师提笔挥毫,更看到一代大家的气度风范。亚老说他一生有三位老师,一位是古人,一位是大自然,另一位则是群众。既有了传统的功力,加上时代的元素和生活的感悟,这样的作品才会有生命。亚老师的一席话使我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影响了我对绘画的更加爱好。”王轩表示,在南京学画间,在用笔、用线条的技法上得到亚明先生的指点,并在传统中找新意,在中国画有规律无定法的创作理论上有很多感悟,受益匪浅。

      观王轩先生的绘画作品,会发现他同样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无论是大千先生一脉的孙云生先生,还是金陵画派的亚明老师,他们对中国绘画传统的认识和研究,对王轩先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领悟了水墨线条的艺术规律,在绘画中,已经把水墨线条运用到极致并得心应手,或流畅、或沉稳,转折自如、笔断意连,尺幅方寸中呈现朴实自然,平淡纯真中透露天机。

    纸上丹青,笔端常带千古情

      王轩先生是一个从传统绘画中走出来的画家,画上笔笔含情,皆带前人风骨。又因其个性,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人物、山水、花鸟诸项全能,尤精人物和山水。山水笔墨平稳干净,人物笔墨清新含情。这一静一动形成的反差在他的艺术整体渲泄中成功地构成统一。显然,他在追求合乎动静的自然规律精神表现,基本具象的真实美。

      《达观致远》是他遴选出部分作品结集付梓,给我们观摩欣赏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该集中《泽畔行吟》《唐人踏青图》《天女散花图》等人物摹本,原作出于大千先生,而临摹之作,其中线条的流风之美,铁钩银划般的力度,衣衫褶皱之深深浅浅的灵动,无不显示着王轩先生的画技之精,用心之重,感悟之深。他的原创作品《山头山寺》,一米八十余之生宣,用大泼彩画法,青山绿水泼满画面,山寺凉亭点染其间,画风古雅,气势雄浑,山崖古木,皆是宋人韵致,靛青泼彩,已是大千风貌。—说它完全是一幅承古接今的绘画精品,实不为过也。


      宗教人物常常是画家笔下不可或缺的首选题材,而王轩先生所作的观音罗汉,又因题材而显出不同的韵致。《水月观音》无疑是一幅拟古笔法的画作,从画面观音的眼睛上看,是一种二维透视模式的表达,用线条前后的叠加,表达整体的透视关系,如此画法,是中国古代画家独有的表达方式。若干年前国人还有争议,有人以今非古,说古人不懂透视,但从王轩先生的画作上看,其所透露出的艺术魅力,说明古人绝不是不懂透视,而是采用了这种更高明的二维透视,使作品更具魅力。

      但在另一幅《降龙罗汉》作品里,罗汉怒目圆睁,托钵降龙。这双眼睛就已经带有西画透视的倾向了。但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对眼睛,绝对不同于西画技法的自然描摹,它已经带有更具中国特色的线条运用技法。两幅画的对比可见王轩先生在画笔及画法选择上的匠心独具,同时也说明王轩先生对中西画法上的使用转换娴熟,绝不拘泥。


    写在最后

      艺无止境,画无定法,绘画应该是艺术家真情的自然流露,而绝非造作。王轩先生的绘画作品,没有剑拔弩张的惊险,没有漫笔恶墨的张扬,也没有猥琐自卑的病态,更没有添油加醋的媚俗。王轩先生的绘画,高格儒雅、执着天真。既有严谨,也彰显自由。这也许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在内敛中,积累着激情,在不经间,透露着聪慧灵秀的内心世界。

      王轩先生现为台湾省诗书画家协会会员、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画院特聘画家。历年来作品曾在我国台湾、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及国内各省市展出,颇得好评。2012年,王轩先生受邀吉林警察学院任艺术顾问、客座教授。自此与东北名城长春结下艺术之缘。

      王轩先生的祖父、父亲三代人心怀家国天下,而今王轩先生秉丹青笔,执教士鞭,肩负两岸文化交流,唯愿王轩先生心想事成,艺路鹏程再扶摇。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