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绘画要多写生,为什么鼓励你写生

       为了恢复最初的那份感动,找回那些原本鲜活的东西。当临摹已掌握较多技巧以后,虽能搬挪臆造,但这并不能说掌握了绘画技巧。缺少创作的内在动力,片面地去临摹和挪造的作品毕竟不是自己的作品。回到生活本身,以一种初学者的姿态面对大自然,面对四季的花开花落,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一切的形式和颜色都从自然中来,就看你是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充满热忱的心。南方的秀丽,北方的雄壮,会将你的感觉一次次激活。让你的触觉在大自然中变得更加敏锐。某些颜色你不是亲眼所见是全然不敢去画的,在画室对着照片你是画不出来的,    只有当对象摆在你的面前时,那种直观的视觉刺激,会令你突破以往的习惯用色,突破你自己原有的创作方式,促使你寻找新的解决方式和处理方法,在大自然的启发之下,那些原本一直困绕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而豁然开朗,慢慢地在画画中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当你在微风下,在斜阳落日的余辉中描绘这一切的时候,那种喷涌而出的灵感就会像着了魔似的滑进你笔尖的每一根线条,每一块颜色,你当下的所有情感,都融化在了你的作品里,当你不知疲倦一口气地画完,抽根烟坐在草地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幅幅作品时,那种感动令人神往。

    绘画要多写生,为什么鼓励你写生
       那么写生是不是仅仅只是将你亲眼所见简单地描绘下来就算完成了呢?如何将对象背后的精神指向的东西同画家个人的审美联系起来,并由此产生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才是关键。当一处景物摆在我们面前时,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其实都不一样。景还是那处景,看就是第一步,看到什么画什么的被动式的描摹不是真的写生,要眼见为实也要眼见为虚,这有一个筛选的过程,每个人的眼睛选取的对象都不近相同甚至截然不同。如何去看?要把眼睛看到的东西整合删减,要因时而不同、因地而不同,切记不可概念化。有些写生,画哪里都一样,什么时候画都一样,不管画多少都感觉像是一张画,这就没什么意思了。看到的东西要感受,看不到的东西更要感受,我把他它叫气韵或气象。它好像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着。要靠感受,在下笔之前了然于心,同一处景,有人画得好,有人没感觉,有人画得令人拍案叫奇。这其中的奥妙和功夫也是很考人。很多景看起来容易画起来难,有想法没办法,这些都是写生当中最常遇到的问题,看的时候需要提炼,画得时候更是这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对象完整地表达出来,既不能简单处理流于俗套,又不能陷入对象里面不能自拔。这些都非常考验功力和修养。很多时候,绘画不只是个人的事情,还与你所处的人和物有关,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

    绘画要多写生,为什么鼓励你写生
       写生除了让我们面对自然之外,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面对自己的内心,让思维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地游荡,换一种心境看自己,看人生与艺术。在一段生活的疲惫过后,写生总是能让我重新获得一股力量,不断地突破前行。

    喜欢写生,除了可以与自然的对话以外,它还让我看见不同的人生,让我有机会接触这个世界上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机会亲眼看见、亲手触摸那千百种不同的风土人情。    那一双双善良的眼睛、勤劳的双手,无时无刻不让我感动。

       通过他们的生活,我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那些与他们相处的日日夜夜,都充满了爱与欢乐,我们在自然中画画,也在自然中唱歌跳舞,我们爱这美丽的土地,也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可爱的人们。希望更多的画家走出画室,走向自然,走进生活。感受那一份份鲜活的美。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基本有"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多种根据描绘对象不同的分类。写生对描绘细节和光影变化非常重要,人不可能记住所有这些细节,经常写生对研究色彩学的规律也非常有启发。写生也是开始学习绘画时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写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有速写(铅笔、毛笔、钢笔)写生,有素描、色彩写生,有水墨写生。不管用什么方法,要求是写其形,取其神。

    也可以采用摄影、摄像,这种方法对纪录一些霎时疾失的情况很实用。

       对景写生和选景写生是观察与处理景物的两种方法,无论是那种方法,在抓取对象时,通过眼观、手写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丰富它们的内涵,深化它们的意境。景物可以启发个人意识,促使知识、修养、和记忆的结合。也是画家对景色的深化过程。

       写生是“外事造化”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知觉”进而升华为艺术作品的全过程。只要认真实践,就会画出很好的作品来。

    *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取景

    - 琐碎和无用的不要画

    - 随机变化

    - 散点透视

    - 光线的问题

    - 画影的问题

    - 染天、染水的问题

    - 临摹和写生的的互相借鉴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2条评论
    个人认证

    朱金花 发表于 2017-07-19 10:31 1 楼

    写的很好,还是要多接近大自然,这样会对自己更有帮助和拓展视野。👍👍👍

    | 回复

    个人认证

    黄言亮 发表于 2017-07-19 17:24 2 楼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