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砚边小记(二)

    五两字背临,到这时开始注意临后的认像,为加深认像,先写两字,然后背临这两字,再与帖对照,然后纠正,直至很像;六多字背临,先临写一句话,然后再背临下来,再纠正,直至最像。七快慢交替临写。这样一步步走向创作,为最后脱开字帖而能够写得非常纯正的书谱气息,打下可靠的基础。
    10、统领—书法之变与不变。近读书论,忽然有悟,即如何理解统领的问题。自上而下观一幅作品,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它的风格特点,这些风格特点总是由一些固定的东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千变万化中,这些不变或不大变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可以称之为统领的作用。
    细细品味这种统领作用是有层次的。“一点即一字之规,一字即终篇之准”,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一笔当中也有那种不变的因素,这种因素有时只是一种感觉,它通过作者的运笔习惯表现出来,产生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 “隐”的意味多一些。而在一篇之中,感觉就明显多了。如“捺”的之脚的习惯写法,长竖的处理,力度的特点,结构的习惯等等。使统领的作用就“显”的多了。
                                          2015.11.7
    11、棋经与临帖。棋经的开篇即论局篇第一,开宗明义: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大意是说万事万物的数量,总是从一开始。围棋的路数,总计为三百六十一。所谓一,这是其他数产生的依托,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控制四方。由此,我想起了当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说,临帖要从一字开始,一字要从一点开始。一字能行,万字皆会。这岂不是与棋经所言不谋而合?在杭州学习期间,洪厚田老师曾说,你把一个字写好,就为通临好全篇打下基础,拿下一部法帖,整个传统就会坍塌到你的脚下。其实不仅临帖与棋经,万事万物皆有相同的地方,这相通,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道。 
                                       2015.11.8
    12、最近的临帖在纸上有新的认识。纸太熟,墨不入,漂浮淡薄很是无神;纸太生,渗墨太快又使线条缺少弹性。从杭州学习回来,一直使用半生熟的纸,其实效果也不理想。最近我试用杭州的元书纸,用笔稍快一些,效果比较好。如果用福建的皮纸等,最好还是用玉扣,嫩竹为原料,表现细致,又可深入,缺点是有些响声和发脆。其细腻程度和弹性都会表现得很好。
                                         2016、1、9
    13、“势”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术语。多年来我对此无从把握。最近在阅读了《中国书法手机报》(1月8日第630期)关于对此的解释,真是豁然开朗:“势”就是书写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趋势,太明白不过了。那些舞文弄墨的所谓学者,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笔墨也没说明的问题,一下子就点透了。“蓦然祸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2016.1.10
    看看怎样说的吧:张怀瓘在《书议》中说,“然草与真有异,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或烟收雾合,或点激星流,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从显存魏晋时期的书迹资料中粗略看出,便捷书写中形成的突破单字限制而寻求上下字紧密联系的过程,东晋“二王”的今草使其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代书家的艺术追求总趋向,就是探寻字行中上下字的紧密联系。盛唐出现的狂草,在追求这种紧密联系上达到了极致。
    “行尽势未尽”的当代阐释。近年来,在探讨书法作品理论的过程中,重新思考“行尽势未尽”的这一观点,可以用“字组”概念来解释。从扩展字组的内涵来看,既包括造型整体,又包括了多字的笔势连接整体。所以,给“字组”重新下一个定义:书法作品中相邻两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了完整的艺术形象的整体,即为 “字组”。所谓完整,是指字与字之间点线运动的连接或字与字之间的造型连接,二者必居其一。
    14、入帖与出帖。这是一个个人体验过程。如果你达不到这个地步,别人如何说你都不明白。临写了近两年的圣教序,感觉索然无味,与熊伟讨论后,他建议“三出三进”,我便放了一段时间。在临习了一段孙过庭书谱和钟繇小楷后,从2016年1月初又开始圣教之旅。这次的感觉那是大不一样了。一是进入很快,把握的到位;二是理解更好。虽然不再像原来别那样写实性的,但是,基本精神把握得很好。三是感觉容易了。这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量上实现突破,然后才在质上有所提高。 
                                      2016、1、15
    15、学书不易。在微信上看到画家王仁武言“画不惊人死不休,不负此生了此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敬业精神。把自己的一生都搭进去了,没有别的追求。抛弃了所有只有绘画。书法岂不是一样么,有多少人经年累月把纸摆墨,有的半途而废,有的前功尽弃,有的不了了之。但是只有少数人攀登了上去,为什么,仅是因为没有王仁武先生这种精神的支撑。所以,习书目标要高,行动要具体,要锲而不舍,永不停步。那些浅尝辄止,想在社会上只拿个证,整几个油盐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