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方强的山水世界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意象的山水,而不是有如照片那样具体而入微的图像。因此,在山水画家的笔下,或峰峦岿崎,或重汀绝岸,意境总是随着画家的个性思想而不同。方强所创作的山水,亦是其个性的外化。         1963年,方强出生于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别山中,自幼家学渊源,又得本邑名家何家安先生指导,青年时代便以山水画在大别山中小有名气。2005年在深圳举办的“田园画展”上,始识方强山水,其质朴劲健的笔触与雄浑厚重的墨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汉唐时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以雄强为尚的,晚唐司空图撰《二十四诗品》,首推“雄浑”,其“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之句,是何等宏大的气象。绘画亦如此,从唐代吴道子作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后来黄宾虹、傅抱石追求平凡中的厚重与博大,在充满张力的笔墨之下,贯通着历史的血脉。方强继承此道,他以自己较深厚的传统功力与长期的生活体验,深刻地表现了自然山水的风骨与精神,表现了大别山的气势与力量。我们知道,根据中国画的品评标准,衡量一幅作品的优劣,最重要的是看其是否能够做到“气韵生动”。然而“气”与“韵”各有一义,气:主要指的是力和势,而韵:则主要指的是情和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气和韵在态势上是相悖的,而在效果上却是互补的,故而对于气韵兼得的企盼,历来是画家们的最高追求。不过,由于中国古代文人淡泊无为的精神所致,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文人山水画大多有韵而无气,韵多而气少,这在明清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方强的山水画却是以气取胜的,他的画总是大气磅礴,逸兴遄飞,意象峥嵘,努力把山川秩序、宫商结构予以视觉化并把它们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这就增加了画面的整体感与体积感。不过,值的注意的是:方强的创作虽然是崇尚雄强,以气取胜,然而却并未放弃对“韵”的追求与把握,而是把“韵”包括情趣、意境、品味包含于对“气”的渲泄之中,使“气”和“韵”二者浑化无迹地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既与传统文人山水画韵多而气少拉开了距离,又与当下某些山水画的一味剑拔弩张,使气逞强划清了界线。          山水画固然是情绪化的山川景物描写,但倘若完全忽略了表现对象的地域特征。人文意韵而一味闭门造车,那么必然会陷入相因相袭的局面。而方强则以平静的心态观察、感悟他所熟悉的大别山水,创作出具有鲜明艺术个性与地域文化特征的作品。他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大别山中常见的民居反复出现,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水田、池塘等景物。作品在把握大局的同时着眼于“微观”与“小景”,取材简单,却自有一份真情所在。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作品隐隐折射出特定地域的乡土情感,风土习俗。          方强笔下的山水,田园诗意浓郁,总是给人以从容雅逸之感。他的作品以情取胜,这是一种浓浓的乡情。大别山的普通民居,大都依山傍水,散落在青山绿树之间,初看似无入画处,但那些石桥小径,田舍水牛一旦经过方强的画面处理,顿时变得鲜活而富有情趣,他的画不刻意追求情绪的渲泄,而是以含蓄而平静的手法表现自然风物,他将自己师法传统与师法造化的积累融会贯通,使作品在传统样式与现代样式之间,在质朴的乡情与雄浑厚重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为恰当的契合点。          方强喜欢用点线造形,而又结合淡墨渲案,在总体上营造出雄浑厚重且气韵流动的效果。山石村舍等符号元素借画家看似漫不经心的笔势,呈现出微妙的节奏感。他作品里的树石房舍均可看成是点线的组合,按照节奏的需要,他把点线转换成形体与块面,它们之间产生对比、和谐的关系,而淡墨的渲染又使韵律更为丰富、更有变化。       方强生长于大别山,虽然在北京发展,但他内心深处似乎始终不愿走出家乡的奇山秀水,传统农业文明宁静的图景让他留恋不已。他以平静的心态致力于山水画的探索。我们相信,方强目前的这种雄浑厚重,气韵流动的山水画风,一定会更加成熟与完美。  文/丁雪峰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