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重朴拙 精致典雅
---牟敦迎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与敦迎同志相识是在二十年前的工作中。当时地级日照市建立不久,市委办公室需要文秘人员,他就调到综合科,在一起工作三年。他待人诚挚,行事低调,虽话语不多,但工作认真,作风扎实。当时微机尚未普及,写稿多用钢笔,初见敦迎的钢笔字,就感到一股老辣朴拙的味道扑面而来,深入了解得知,原来敦迎很早就有毛笔书法的修炼。办公室文字工作十分繁忙,而他始终临池不缀。作为朋友,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敦迎的书艺走向,总是能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收获不一样的震撼与欣喜。
细品敦迎同志的书法艺术,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凝重、朴拙与精致、典雅相辅相生,辉映成趣。
其一是行楷书。行楷书是最能为一般群众所接受的书体,我们从他的行楷书作品看到,似乎是碑的影子,但又不乏帖的东西。其实敦迎的书法是从唐楷入手的,在经过多年的修炼打磨后,他的楷书写得很有味道了。唐楷法度严谨,初学入门尚可,如果长时间在此停留,必然容易流于甜熟圆滑,僵化干枯缺少情趣。但要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书法艺术上写出新意,必须走自己的艺术之路。敦迎同志在经过大量的深入法帖研习之后,最后他把魏楷的学习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对《张猛龙》、《龙门》及各种墓志等长期临习。书法讲风格、讲个性,是建立在学养、修为丰富积累基础之上的成熟,而决非无知的莽撞。修养既包括文化、艺术等个人的点滴修为,日积月累,又包括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参悟。尤其是在对各种法帖的研习过程中的取舍,如何把自己认为是美的、属于自己东西转换到作品中去,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作品上看,敦迎对碑的理解和吸收不仅仅是野、拙、苍、浑那种带有原生态的意味,同时又不失其精致和典雅品质。他自己曾多次说过,每当面对南北朝书家那种出神入化的结构和用笔,在心灵上总是一次次的激动不已、涟漪频频。魏碑看起来有些 “粗”,但在“粗”的表像下面,其实不失优美和典雅。多年碑的研习,又结合自己对二王、苏米等许多历代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经过思考和提纯,化解和融合,在他这里实现了魏楷书风格的转化,成功化出了属于自己的凝重朴拙、精致典雅的风格。我认为这种风格需要的是个人的自信、胆识和积淀。
其二是行草书。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详细品读敦迎的行草书作,可以看出在使转和点画上、形质与性情都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其点画,散乱当中呈活泼多姿之趣,使转当中,表现出灵动与典雅之态,同时又不失凝重的风格,新意层出又不失规范,表现出既在常规之外,又属情理之中。因此,作品总是带给观者的某些思考和启迪。从用笔上看,初看似取法陆俨少,但是深入解读后,会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在使转上更多地体现了晚清海派吴昌硕笔意,曲铁成弯,鞭抽入里,力道夺人。从结体和章法上看,还是有魏楷、颜的东西在里边,靠布白来调节行气,字的留白较多,形成了看似散乱,实则形散而意不散,在散乱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意趣。
其三大字书法。观敦迎同志的大字书法,犹如面对巨山和大海,确有一股磅薄之势扑面而来。他的大字作品在具备凝重特质的基础上,同样不失精致与典雅。我们品评过他的多幅大字作品,榜书大字一般是四尺宣纸写一个字,六尺宣纸写两个字。而多字大字书法,往往以长条横幅为主。这些作品有的方正大气,厚重豪迈;有的气势开张,铿锵激越;有的跌宕起伏,极富动感。他的大字往往是一挥而就,没有雕琢,确实为本人才情和修行在书法艺术方面的体现。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这种无为而为之的书法作品,就像为书家个人画的一幅肖像画,舍弃作者本人而没有更为神似者。
敦迎同志的书法艺术到此境地确实不易,这是他几十年始终坚守绝不放弃的必然结果。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听他讲,几十年来,他追索过的名家二十多家,所研习的法帖就达近百种之多,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书法上。他没有走搞怪和流行之路,而始终处在厚积过程中,这需要耐得住寂寞,有不怕坐冷板凳的定力才行。在浮躁风气充斥的当今,更显得难能可贵。当然,这里的分析和肯定决不是说没有遗憾和缺陷。譬如,行楷书的结体还是有些过于平,长此以往的书写会不会陷入程式化的问题;大字作品张力较足,又感到稍缺内敛,等等。但我相信敦迎是一位不断进取型的书家,如果坚持下去,肯定会新意不断,日见精进且佳作迭出。我们期待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踏实,也会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