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狂草境界说“了缘”之四

    狂草境界说“了缘”之四

    ——向张旭学习

     




    上文说我教学生用笔之法:怎么舒服就怎么执笔,别把自己弄“僵”了”。唐代书法家蔡希综在《书法论》介绍张旭传授的书法要妙:书法第一“妙在执笔”,要“令其圆畅,勿使拘挛”。我讲别把手弄“僵”了,也就是这个意思。手僵了,就不能保证运笔的劲儿来自四面八方。当然别忘了悬腕是关键。

     

    好的老师都不会保守,特别是遇到善于学习的学生。张旭的学生颜真卿就是这样善于学习的学生。颜真卿是得了张旭的笔法的,官比张旭大,但不影响他在书法上师事张旭,不耻下问,勤奋学习。他不仅得张旭笔法之精髓,还自创出颜体,更在传承张旭笔法时倾囊相授给怀素。

     

    笔法,虽然是一个词组,却包含无数的意思。首先在“得笔”,“得笔”,不仅是说执笔,而是让学习者不断在已上道的基础上得“笔”之感。这种“得笔”之感的“笔感”一旦习得,终生难忘,就像学骑脚踏车,学会后永远不会忘记。

     

    这就要求“已上道”,这就需要有老师“口传亲授”,这种技术性的东西,不亲自示范,光是看看书,是很难表达出来的。

     

    张旭介绍自己笔法的习得,除了传承有序的家族传承(舅舅陆彦远---到彦远之父陆柬之----陆柬之的舅舅虞世南---虞世南得之于智永和尚---智永和尚乃王羲之七世孙),显见,张旭笔法源自“二王”,而后自己草书学习上溯张芝,并融汇大自然之自然之法,最终创出流传千古的“狂草”。

     

    前面讲“已上道”,“道”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偏重技而言的道,或称为“技之道”;另一层意思是“意之道”。

     

    先说张旭的“技之道”,唐代翰林学士李肇在其所著《国史补》中说张旭笔法:“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技进乎道,技道合一而不可分割,然有所偏重,技乎道,趋向于道,道乎技则更依于技。张旭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是偏重于技而言的“笔法之意”,如果没有相同的经历是不容易理解张旭之意的。“公主担夫争路”,我在30年前,在黄山的巅峰小道上看过樵夫担柴与对面来人的快闪相让,对那惊彩的闪避,禁不住打心眼里赞叹,这种赞叹是发自过往的切身体悟。

     

    我在乡下务农,春节插秧时,春雨连绵,田埂也就30公分左右宽,沾着小草的烂泥田埂,挑着秧的人迎面而来,挑秧的人就用上了“公主担夫争路”的闪避和揖让,还要加上小跑的速度,否则双方都会摔下田埂。这正是:闪避相让须得宜,揖让有礼要合矩。张旭把字的偏旁和字内的上下相互避让用得是妙不可言。我们从张旭的书法里拎几个字来领略。



    (张旭书法)

     

    看了张旭“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的笔意运用,在下一节我们会解读“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

     

    在此先看看我写的张旭的《古诗四帖》。

     

     

     

    也有小诗一首:狂草不潦草,潦草非狂草;唐代有张旭,至今已了了。

     

    下面再看一幅我写的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即将呈现,敬请关注!想了解更多,关注了缘文创公众号 +(LY_Cultural)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