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研墨和墨汁区别

    “在当今会画国画的人很多,但懂得用墨的人却很少”。我相信这个观点一旦抛出,想必很多书画家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甚至对于有些知名书画家来说有些大不敬的感觉。但我的初衷不是令书画家们不快为代价,而是正本清源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怀揣着一颗真诚的心与书画前辈和书画爱好者们进行坦诚切磋,以飨读者。 现在大多数书画家大都用墨汁画画,在享用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便利之外,同时也失去了传统绘画研墨所带给大家的艺术享受。那么研墨和墨汁当落在纸上的效果到底有何不同?我们先不急着交代,先从墨的起源与古人画画为什么研墨说起。 研墨是一种传统工艺,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的竹简就已经用墨书写了,在先秦的时候还没有墨法的记载,而蔡质的《汉官仪》中记载:“尚令、仆、丞、郎,日赐隃麋大墨一丸。”隃麇县在西汉属右扶风,这是西汉文字中最早关于墨的记载,那时候的墨为之丸状,大多是由煤制成的,据历史资料记载曹操就曾藏石墨数十万斤,一面用为燃料,一面用来制墨。曹植在《乐府》中有这样的记载:“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毫”,可以看得出魏晋时期已经由石墨转化为松烟墨了, 现存最早的古墨是存于日本正仓院的唐开元年间的贞家墨。 墨的种类很多,到现在已达到400多种,有桐油烟、青墨超漆烟、特级松烟、朱砂墨、彩色墨、药墨、蜡墨、加香墨等。现在使用最多的墨是油烟墨、松烟墨和漆烟墨三种为主。话归正传,今天我们不做穿越去解读古代墨的品类和渊源,我们重点讲的是研墨和墨汁之间的区别,以及应用的效果。要谈到在纸上的效果,我们就不能抛开谈墨的烧制过程。 墨在古代的制作流程比较复杂和科学,它来源于油漆,在提炼过程中,把油漆先进行充分燃烧后,变成烟弥漫在盛烟的铁板里,然后再把这些铁板里沉淀的碳粉铲下来装进一个杵臼里,这个杵臼有点像现在的球磨机,经过一个杵和一个臼的反复碰撞,将碳粉捣的更加均匀和细致,细到什么程度呢?古人用“轻胶十万杵”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说要想制出好墨来,必须要臼和杵经过十万次的相互碰撞与捣碎才可以,当然十万只是个形容词,说明杵和臼碰撞的次数越多越好,毕竟杵臼制作的过程中没有人一一去数着的。 制墨工艺中除了要求精细以外,还要添加一些名贵药材,以增加其胶性和品质,比如常用的麝香和冰片,还有一些个其他的名贵药材,在此不一一举例了。这几样药材足以证明其墨的珍贵,还有几种不同材质的胶比如鹿角胶、鱼皮胶、猴骨胶等,顾名思义,分别是用鹿的犄角、鱼皮、猴子的骨头熬制而成的胶,制作过程是非常讲究的。 那么什么才算是好胶呢?所谓的好胶就是越轻越好,在煎制过程中漂在浮头的胶算是好胶,因为这里取下来的胶晾干以后会出现像玻璃一样透明状,在使用时不浑不浊,结实耐用。如果胶多了反而会犯性,不但不结实而且还凝结收缩的狠,容易捏碎。所以说千百年来,古人对胶墨的研制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一直传承至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跟大家啰嗦这个过程并非多余,因为了解墨的制作过程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下墨、发墨与笔纸上摩擦出来的线条艺术之美。笔墨是中国绘画语言,受到历代画家的高度重视,所以说墨锭的质量重要,其研墨的技巧也有很大的学问,研墨也被称为“耕砚”,仿佛一片有待开垦的土地一般,需要虔敬心与细致的耕作,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砚作为文房重器,君子至爱之物,寄托着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汉刘熙著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在这里我们重点给大家分享发墨,发墨的过程就是要讲究细,如果发墨粗就不符合这个过程,墨是个固体状态,在研墨过程中它稀释了其中的胶性,在与砚台摩擦时就溶解了这种胶,使固体变成了液体状态。其实这也是一个静心的过程,古人有云:“人磨墨、墨磨人”指的就是这个过程,它既是个构思的过程又是修心过程。 说到这里,有很多书画爱好者或许认为,现代墨汁岂不更方便实惠?的确现在的墨汁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墨汁它同样有着自身的缺点,墨汁是一个新兴的工艺,是研墨的替代品也是新生产物,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进入批量生产,一般用来写大字报写公告什么的,一般人不讲究墨的美学价值,它是当今书画普及时代的需求。因为墨汁具有方便节省时间的特点。 由于墨汁是用球磨机打出来的粉与水的合成物,大多用的是碳晶之类的东西,统一由一个制式来完成,所以每个颗粒都很均匀,而研的墨中却不然,它有大、中、小多种颗粒组成,甚至是有无限种颗粒组成,墨汁中只有一种均匀颗粒,更没有粗和细之分。可以想象出现在纸上的效果是个什么状态。因为墨汁的特性从出厂就是个液体状态,所以在使用的时候,笔墨走多远就在纸上氤氲多远,纸张上既没有停留效果的美感,又看不见笔下的痕迹,只有单调的氤氲痕迹,自然画出来的画就缺少层次感。 而研墨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在入纸时不同颗粒在纸张上有着丰富的表现,小颗粒的氤氲,大颗粒的停留,散与聚,薄与厚,相得益彰,渗透效果完全是一种美的享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重点。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这样一句话:“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闺中无人识”。研墨就是如此,现在很多书画爱好者都已经不认识研墨的重要性了,像养在闺中的宝贝一样已经被大多数人所遗忘,为此深感遗憾!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1条评论

    鱼-向湖南长沙市 发表于 2019-01-11 10:00 1 楼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