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烙笔生画一一扬州民间烙画艺术家孙传海侧记

    文章  夏鹭  
    摄影  髙干

    (导读:烙画,古称“火针刺绣”,源于西汉,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以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等材料上创作的一种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传海是我意外接触到的民间艺人。今年初,“万能的朋友圈”有一位名叫“苦石山人”的微友添加了我,“我是烙画艺术家孙传海”。刚自我介绍完,旋即传来他不少个人照和作品照。照片中,戴着眼镜的孙老师,宽肩、方脸、阔嘴、二八分开的头发、昂首挺胸的姿态,透出一股自信和豪气,显得精力充沛,和他的作品一样富有张力。后来,我被拉进他建立的烙画微信群。三月上旬,群里传来他和扬州艺术代表们参加第51届全国“金凤凰”工艺美术大奖赛,高劲松和他一并获得银奖的消息。苏建红、谢志安、阙真金三人创作的“西游记人物”烙画也获得专家一致好评。


    烙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种,还没有像漆画那样被中国美协承认,目前在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依然有从事烙画的生产和创作的人群。在扬州这片文化热土,依然还保留着这项技艺和相关人才真是难能可贵、可喜可贺。目前相关从业人员还有几百人,基本都是生产工艺性制品,但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型人才还是凤毛麟角——孙传海便是其中一位。


    近距欣赏,烙笔生花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亦称烙花、烫画、火笔画,相传源于西汉末年,鼎盛于明清,发展于现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以温度在摄氏300度至800度的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宣纸、丝绢上等材料上加工和创作的一种工艺。目前已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受到广众关注,被文化界、收藏界誉为“艺术的活化石”。


    向来对民间传统艺术颇感兴趣,想近距离了解扬州烙画技艺,我便约孙传海在他的工作室见面。“你们来吧,我准备好了,你们可以看看现场烙画。”在春日午后,我们驱车来到扬州东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李典镇。孙老师和他太太已经站在路边等候我们,他在画室外精心布置的获奖的横幅和戗牌,传递着过年般的喜庆。


    一见面他便说:“我们搞的是民间艺术,欢迎你们来采访。这次得奖还是蛮意外的,以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他的桌上备好了一块正方的烙画板,一根粗大的电烙铁搁置在架子上,一摞宣传摘页上印着他的代表作和各项荣誉称号。“我就现场烙一幅郑板桥的《竹石图》,演示给你们看一下,但不是和原作一模一样哦。


    我非常喜欢郑板桥,我研究他的书画,我的性格也像他那样耿直。”他站着作业,拿起缠着红毛线的电烙铁,仿佛将全身的力量倾注在烙笔尖。只见他双手握紧烙铁,表情也跟着紧绷起来,他一边烙着画板,一边不停地用砂仁擦拭着烙铁尖。一股股青烟跟着烙铁的轨迹漂移,在木板上留下深浅不一的茶褐色痕迹。嶙峋的假山,摇曳的竹枝、幽雅的兰花,渐次显现,又烙上“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诗句。


    他用一根烙铁,从头至尾,不停地勾、皴、点、烘,技法娴熟。电烙后的木板上,出现深浅不一的焦痕,如墨之五色,浓淡枯润层次分明、颇得板桥书画的真趣。画到半途,他在左下方落款,“这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喜欢早早地把款字写好,这样我感觉布局会很自如。”孙老师解释说。约四十分钟后,一幅具有国画传统韵味的作品创作完成,极好地再现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境。


    画室四壁挂满了他的作品,主要以山水画为主,他新近创作的《桃园仙境》悬挂在显眼的地方,作品开合有度,气象瑰丽。其中群山、飞鸟、大江、归帆、桃林、修竹等等烙得细致入微,布局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簇簇点染有致的桃花把人带进了浪漫空灵的境地。此次我们还有幸欣赏到了他的获奖作品“飞天神韵”,这是一幅对当代最知名的“敦煌油画艺术家”曾浩的飞天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烙画艺术品。画中的飞天女子,被飞花簇拥,衣袂飘飘,璎珞缠绕,她横吹竹笛,若有所思,眼神流露出一丝怅惘,一丝期待,曼妙的身姿洋溢着生命的律动,在精美繁复中透露出圣洁的辉光,比起原作更增添了典雅和神秘的氤氲,让人目光流连,不忍离开。有如此娴熟的技能绝非旦夕之功,他结缘烙画、钟情于此,可以说是机缘巧合。


    追寻艺术,苦心孤诣


    1962年,他出身在李典,父亲是一位手艺精良的篾匠,对于手工编制的每个竹制品,父亲都苛求细节上做到完美无缺。他喜欢把做好的物什放在眼前,抽着旱烟,抿上一口老酒,看了又看。父亲的“工匠精神”遗传到了孙传海身上,成了他一辈子的财富。“我烙每一幅画,也会和我父亲一样,反反复复看来看去,然后不断调整,直到让自己满意为止。”


    提起过去,孙老师回忆说:“8岁那年,一位老师,一句话改变了我。”幼年的他很顽皮,是个爱美的孩子,有着小小的虚荣心。记得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班主任赵金山在班上说了一句“我老远就看到黑板上孙传海写的字,很漂亮!”也就是这句话,使他把写好字作为一件大事情,心里只想写得更好,得到老师更多表扬。初中时,田正东老师隶书的启发,高中时,班主任刘正华和校长张崇广的影响和鞭策,都是他习字的养分和动力。


    高考落第后,他学过机电、做过会计、当过经理,也吃过不少苦头。接触到绘画,特别是了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跌宕坎坷的人生、桀骜不驯的性情,以及创新的意识后,他领略到了一种崭新的艺术风貌。板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六分半书”的意趣,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的独特表现手法,让他痴迷。“我平时一直留意看其他艺术种类以及其他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每一件作品、每一位前辈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扬州八怪的师尊、一代画坛宗师”苦瓜和尚”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烙画创作。


    1986年,24岁的传海遇见了时年40多岁的阙真金老师,引领他走进神奇的烙画世界。阙老师毕业于上海东方艺术学校,从事绘画工作多年,熟练掌握烙画传统技法,对孙传海可谓倾囊相授。从此整整三十年,孙老师扎根在这片民间艺术的土壤中,不断汲取养分。他醉心真草隶篆的研习,不断揣摩写意花鸟和国画山水新的表现技法。他曾一气呵成,创作了10米巨幅烙画《江山如此多娇》,让他颇有成就感。同时孙老师也不否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他的烙画都停滞在工艺的层面,当作营生的手段,在认知和技法上都存在瓶颈,亟待有所突破。


    都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近年来,孙老师认识了不少同道中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画家高劲松对他影响颇深。高大师是专业画家,他尝试了在烙画创作中借鉴和运用西洋油画的技法,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孙老师从山水创作转型人物创作,得益于亦师亦友的高大师的指导。得此次银奖殊荣,只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孙老师信心满满当当,要向着更高的领域进发。


    提起“苦石山人”的别号,孙老师说:“我把吃苦当成家常便饭,因为我相信一个人只有肯吃苦、能吃苦,才能有收获。我至今把扬州李圣和先生一句‘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牢记在心里,吃苦是福啊。至于石头,我认为它像我的心,有点固执,又有点超脱。”是啊,石头不起眼,但有种不为所动的美,这就是追求艺术中需要的定性,以及坚如磐石的毅力。


    凝心聚力,一往无前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烙画作为一种非遗项目,责无旁贷地应该肩负起一种使命,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服务社会和人民。


    作为扬州烙画的领军人物之一,孙传海老师已经集结了一批烙画专业人才,在扬州筹建了相关的组织,以丰富的创作力量,整合人才资源,开创新型的宣介模式,做出精品力作,为扬州地方工艺增添一份姿彩。烙画工艺手段在不断的创新,从技术上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人才的培养却是缓慢的过程,”不怕慢,单怕站。不管前行的路上风雨兼程,我们已经不能停滞不前。”孙老师口气中,有着气壮山河的豪迈。


    目前,他已经着手《盛世江山》系列题材的创作,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等名山大川表现出来,展现新时期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沧桑巨变、讴歌祖国繁荣和平的景象。其中《甜蜜江山》反映百业兴旺、人民安居的美好生活。还有许多系列的题材都可以涉猎,如古老的运河文化、园林建筑、盐商文化等等,扬州千年的文化积淀都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孙传海从中国烙画艺术的文化立场出发,把推进烙画艺术的挖掘、研究、传播作为己任,推崇具有正大气象,紧跟时代的烙画表现形式,提倡工匠精神,坚持独立思维,创新表现方式,展现铁笔墨韵,追求彰显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的艺术风格。


    让古老烙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被社会和相关组织认知,让这朵薪火相传的奇葩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毋庸置疑,这不是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愿景,需要烙画群体意识的提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目光,需要政府组织的扶持,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和专业人才的加入和参与。


    “开弓没有回头箭”、“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孙传海以及众多投身烙画艺术领域的匠人和大师们,各方面会更上一层楼,呈现更多的精品力作。而烙画这朵中国民间绘画艺术的“奇葩”,也会姹紫嫣红地盛开,让世界看见“她”的美,感受“她”的艺术魅力!


    作者:夏鹭

    摄影:高干


    (转自扬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城市风尚》杂志2016.5一6总第89期)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