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汉字解读《衣》(拟出书稿系列)

    图片

    来自真迹App的图片




    说起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衣,古人创造这个衣字的时候,应该是已经有了比较像样的衣服之后的事,于是便依样画葫芦,用简单而又富有艺术感的用线条的方式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衣字。
    甲骨文的衣字有两袖、有大襟,两襟还交叠互掩,衣襟左拐,是我们平常穿着的上装形,随着历史年轮的延续,文字也在不断的演化,直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衣字,依然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出古人上衣的基本形状。今人说起衣裳时,是一种笼统的说法,泛指我们穿着的服装。古人不同,衣是衣,裳是裳,衣为上衣,裳为正装、裙装,也就是带下衣的全身装。裳字出现的晚,上部为尚,一种在高级别社交活动中使用的酒器形,用来代表正式的意思,再加衣,来表示在社会活动中要穿正式的服装,也就是全装、正装。春秋早期,普通百姓的歌谣中有“无衣无褐”(褐指粗布衣服)(《诗·豳风·七月》)、“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等。都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衣字也不例外,她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的扩展何演变,当然,她的基本含义还在,只是人们不断的给她赋予了更多充满生活情趣、艺术化的表达形式。从最早期人类活动中的“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发展到织布为衣“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再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已经上升到一个国家治理的决策层面。而到了“(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史记·淮阴侯列传》),已经有了穿衣的含义。
    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可以不断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这个衣字。从恶衣粗食、衣单食薄的时代发展到追求锦衣玉食、衣锦还乡。从衣不遮体到衣冠齐楚。从节衣缩食到解衣衣人。思想和境界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当然也不免出现“饱食暖衣;无所用心”,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情况发生。
    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衣字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情结。比如布衣之交、乌衣之游,可以弹冠振衣、衣冠优孟,还可以“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渔歌子·霅溪湾里钓鱼翁》唐张志和)更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宋柳永)。从普通农家的“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宋苏轼)再到文人的“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浣溪沙》宋苏轼)。军旅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艺人则有“惊破霓裳羽衣曲”、“犹似霓裳羽衣舞”(唐白居易《长恨歌》)。可以如女子的“看取薄情人,罗衣无此痕。”(《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唐温庭筠)般决绝。还可以如诗人“霓为衣兮风为马”(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更可以如侠客的 “事了拂衣去”(唐李白《侠客行》)的洒脱。
    谈到此,衣字多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丰富了更多的生活情趣,唯有祝愿我们的家人、朋友、同学、社会、民族、祖国:
    彩衣尤娱亲,
    济济可同心,
    祖国当圆梦,
    天人合此魂。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