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写意画马技法之拙见

    :
    【内容提要】本文就写意画马技法,依据笔者画马实践,探讨写意马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古今画马名家作品的分析,阐述了笔者领悟的写意画马方法,强调了马的结构重要性,文中渗透了笔者以马抒发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  写意马   技法   马的结构  奔马
    引言
    马是人们非常喜爱的动物,它忠诚勇猛,勤劳敏捷,雄壮洒脱。中国词语中有许多赞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不停蹄、马到成功、等。自古以来,许多画家以马为题材,如东晋顾恺之、北齐杨子华、唐代曹霸、韩幹、韦无忝、陈闳、张萱、韦偃、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以及佚名的一大批画马高手,各展其能,在中国画坛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现代画家徐悲鸿先生的写意马开创了画马新纪元,使马画踏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笔者学习国画,画马情有独钟,现结合自己的阅览欣赏、临摹和创作实践,粗浅谈一下写意画马技法,
    首先简要分析一下中国传统画马名家的作品,古代画马作品至今光彩照人,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韩幹的《照夜白图》、张萱的《护国夫人游春图》、李公麟的《五马图》以及赵孟頫的《秋郊牧放图》等作品马的形象生动,神韵十足,人们为古代画家高超的画马技艺所折服,然而传统画马名家画马技法都是以墨线勾勒造型,线条千变万化,墨色浓淡干湿各异。中锋用笔是其不变的灵魂和核心,运用渲染和线条相结合的工笔手法,塑造马的形体。清代画家任伯年画马,开创写意马之先河,墨色酣畅淋漓,线条时而粗放,时而细致,可惜上述画家马画作品因为没有西画的渗入,所以结构不准,没有透视感,显得很平板。使写意马画焕然一新的是现代画家徐悲鸿先生,他采用了中西结合法,充分地把西方绘画的透视原则以及明暗关系和中国写意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中国画坛上影响深远。徐悲鸿先生画马技法一般是先用笔勾勒马的造型,注重焦点透视关系,然后依据明暗关系渲染马的结构。由于有扎实的国画和西画基础,他的写意马栩栩如生、墨色鲜明,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徐悲鸿先生的画马技法有许多方面值得借鉴,如透视关系和明暗关系以及对马的形体进行适度的夸张。
    笔者在写意画马实践中,认为画马的关键是了解马的结构,才可以从容下笔,离开结构,墨色和线条就显得呆板,马的造型软弱无力,更谈不上应物象形,气韵生动。
    怎样掌握马的结构?需要观摩有关马的解剖图,熟记马的各部位的名称,平时深入生活,经常到马场或者农村去画马的速写,懂得马的骨骼和肌肉组织的分布,能够准确地画出马的结构,理解肩胛骨、胸骨以及肱骨之间关系,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群也发生变化,为了及时做出协调一致的反映,马的前腿瘦劲而灵巧。马的臀部、大腿部是马肌肉最为饱满、厚实的肌肉群,是马向前冲、蹬、跳、跑的主动力,马的盆骨、股骨以及腓骨使后腿能够伸展和收缩。在懂得马的结构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公马、母马和小马不同造型,公马厚肩宽,体态雄健;母马体态优美轻盈;小马腿长、关节大、耳大、脑门大。
    艺术固然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应该高于生活,画马应突出马的雄健俊美的风姿,马从体态上可以分为重型马、轻型马和小型马,重型马脖子短而粗壮,轻型马脖子长而薄,可以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结合起来,使马的颈部粗壮而修长,更加突出。徐悲鸿先生说过,窄脑门、大眼睛,大鼻孔是良马的特征之一,马头可以概括为不规则的四边形,依据透视变化,可以把马头用仰俯侧正来表现。马腿可以适当夸张,变为修长,显得高大雄峻。在熟练掌握马的结构和大量写生前提下,可以随意地从马的不同部位下笔,可以先从头部画起,也可以从马的脖子着笔,甚至先画马的臀部,再画马的背和腹部。
    马的身形千姿百态,各具情态,依据作者的创作主题表现画面的形式。写意画马形式,从数量上分,可分为单马、双马、群马;从动态上分,可分为奔马、走马、立马、卧马、跃马等。下面谈一下单匹奔马的技法。
    在大脑中打下奔马的动态底稿,在画纸上找好构图,胸有成马。如果自己把握不住布局,也可以先在速写本上勾勒出草稿,再着墨。先用斗笔蘸墨,在调色盘里调淡墨,再蘸浓墨,调成深浅不一的墨色,侧锋画出马头的大块面,依据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接着画出马的脖子,颈部的肌肉用侧锋干墨擦出,这块肌肉在写意马画中富有表现力,能够展示马的动势,注意墨色层次变化,接着用重墨突出马的肩膀,换大兰竹笔快速写出前马腿和马蹄的外形,马前腿或一腿收起,另一腿伸直踏向地面,或双腿收起,呈腾空状,马腿用篆书的笔法,中锋用笔来表现,犹如画竹竿;用楷书写出马蹄,然后顺势用兼毫勾出马的腹部,线条可以用十八描的折芦描,富有弹性。用长锋狼毫勾出马头和身形的轮廓,在画马的鬃毛时先用水分适宜的狼毫笔饱蘸浓墨,结合画兰花的手法,起破相连,再用干淡墨进行衬托,待墨色干时用大白云笔点上眼睛,眼睛不能太大,否则就是小马,圈画出鼻孔,依据马的外形轮廓画出马的脊背和臀部,后画后腿和后蹄,后腿动势符合前后腿运动规律,马的后大腿部肌是很饱满的,线条和墨色并用,突出其力度,整个笔势需运行徐疾、虚实、顿挫、轻重,用羊毫笔进行渲染,依据马的肌肉和骨骼结构,大胆用笔,马尾用兼毫干笔扫出。一气呵成,画出马尾的灵动飘逸之感,最后小心收拾一下,进行调整,用浓墨再强调马的转折结构处。这样一匹奔驰的骏马就跃然纸上。
    关于群马,构图非常关键,注意画面的形式美,均衡美,群马也有静态和动态之分,动态的群马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奔马,寓意万众一心,奔向美好的前程。先进行组合,分为几大块,主马先确定下来,要有一马当先之势,再勾出次马,作为衬托,注意比例,前马和后马要有近大远小的关系,符合透视原则,各马的墨色要协调,黑白相间,群马姿态各异,相互呼应,有昂首长啸的,有低头奋进的、有稳步前进的、有呼唤同伴的,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时代精神。
    静态的群马能够使画面表现出一种宁静的氛围,通常饮水之马或食草之马比较悠闲,能够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曾创作过一幅《和谐》作品,六匹马儿在草原上休闲,在构图上,体现聚散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主体两匹马相互依偎,一黑一白,它们之间的亲昵爱抚体现出温情脉脉,旁边一匹白色的母马和一匹灰色的小马驹在低头吃草,涌现出淳厚的母子亲情,右边一匹高大的骏马在注视远方,左边不远处一匹黑马在静静地深思,马的神情状态实际上是笔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寓情于物,把自然形象提升到艺术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寄托。草地是用淡墨中锋写出,染上汁绿色,色彩之间相互衔接,近浓远淡,画面展现草原上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在马画中,配景也是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画面需要,画出所宜的景色,可以直接用赭墨染成平坦的大道,表现奔马春风得意之感;也可以用淡墨中锋画出逆风的劲草,形容奔马在逆境中奋发向上;饮水之马需勾勒岸边的石头,皴擦一下土块,并用赭墨染一下,水面留白,自有一番意境;静态吃草的马可以用淡墨画出嘴边的青草,周围草色变虚,用花青和藤黄调成汁绿色,羊毫笔渲染。休闲之马可以简要画出几棵柳树,清风拂柳,春意盎然,但不要喧宾夺主,马蹄需含蓄,以示“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意,
    结语
    画无定法,每个画马者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画马表现技法,只要潜身于绘画实践之中,注重生活实际,勤思多练,广泛博览群书,大胆创新,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方法,在画坛上,勇于进取,坚持不懈,像一匹朝气蓬勃的奔马,迎着朝阳,奔向美好的艺术明天。

    【参考文献】
    《徐悲鸿画马技法》宫春虎、韦江凡 编著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画马图谱》何秀刚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