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业
《老子》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叶朗先生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分析了“妙”和“徼”的一组矛盾。“妙”代表无限,“徼”代表有限。“道”具有“无”和“有”的双重属性。“道”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所以,“妙”和“徼”是“道”的二极构成。
中国书法笔意构成,与“道”类似,也有一个二极结构:“气”和“锋”。 “气”好比“妙”,无限、无形者也;“锋”就如“徼”,有限、有形者也。“气”和“锋”,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笔意。“气”生于“锋”, “锋”成于“气”,笔意具有“气”和“锋”的双重属性。
大章草《兰亭序文句》一2013年四尺整张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先对“气”的涵义,作出梳理。“气”,是一个象形文字,在甲骨文里边,画成云气升腾的样子。最早提出“气”的概念,有《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气精为物,游魂为变”,《庄子》主张要:“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孟子》也讲“气,体之充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文子》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认为人的生命寄寓于体魄,构成于元气,受制于精神。后来曹丕将这个哲学概念,引用到文艺理论,《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1]袁昂的《古今书评》又将“气”,用来品评书法,“王右军书……爽爽有一种风气”、“钟繇书意气密丽”。[2]苏轼《上枢密韩太尉书》,沿用曹丕的理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3]老子的“气”是一个纯哲学的概念,可分为阴气、阳气、和气,二气相和,生成万物。孟子的“气”,范围缩小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持其志,无暴吾气。”显然是一种意气、心胸。如果放下儒家的那种入世的抱负,我们宁愿从美学上去理解:“体之充也”、“塞于天地之间”,这种鼓鼓囊囊的感觉。袁昂的“风气”“意气”更多之一种气质、气色,已经偏离了“气”的本体,形容人的风貌,是一种衍生义。曹丕和苏轼的“气”,是一种“文气”, 是作家精神气质、天赋禀性、写作才能的体现。武汉大学的熊礼汇教授有《中国古代文气论》,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作为中国书法笔意构成的“气”,更接近《孟子》的“气,体之充也。”,文字本义的美学转化。即一股气流充满、鼓胀在点画里面。“气”本身无形无体,向四面八方扩散,遇到“锋”,而被包裹,产生膨胀。实现《孟子》“充实之谓美”的涵义。
大章草《栖源山馆悟道笔录》一则70x46cm2014年
其次,来看“锋”的含义。古代写作“鏠”,《说文解字注》:“兵械也,耑物初生之题。引申为凡物之颠与末。凡金属之尖曰鏠,俗作锋。”现在一般指器物的尖部。在书法中,常用“笔锋”一词。衍生出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折锋、转锋、绞锋、搭锋等专业词汇。笔锋转换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锋的作用。将笔头用手捻开,笔尖前部锋颖区,有一截较为晶莹透明的部分,就是笔锋,也叫锋颖,简称锋。
作为中国书法笔意构成的“锋”,是与“气”相对而存在的。“气”,鼓充于点画之内,无形、无限;“锋”,则包裹于点画之外,是“气”的边界、轮廓,限制体。“气”的存在,鼓鼓囊囊,无形无味;“锋”的存在,或挺光、洁净,或毛涩、参互。共同构筑作为中国书法笔意的二极。
锋,尖也;气,圆也。有锋无气,单薄、虚尖、刻露、花哨;有气无锋,圆滑、臃肿、含混、荒野。气,能让点画含进去,简洁、古厚,幽深无际;锋,能让点画立起来,生动、爽朗,神采奕奕。笔笔见锋,则有形状、有边际;笔笔充气,则有内含、有弹性。故常有锋,以观其徼;常充气,以观其妙。书法笔意,众妙之门,皆出此中。
气与锋,内外之序,不可倒置。内体为气,外用为锋。气在外则锋浮,锋未裹气也;锋在内则气滞,气未鼓锋也。必充气于内,裹锋于外,则笔爽而神清,笔厚而神峻。
大章草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诗63x46cm2014年
何谓用笔之“中正气”?曰锋中之气,不瘪不胀,适值最充沛时,丰厚也;气外之锋,不偏不倚,洽在最边沿,豁亮也。二者并至,则能变态无穷而左右逢源,笔笔珠玑,可谓得“中正气”也。
何谓用笔之“穿透力”?线条中间深挖,以藏气;边线上拱,以亮锋。气锋双用,乘气驭锋,凌空翻转,将纸的着笔部分,铲削而去,不动声色而遒健透彻、玄奥幽深,此之谓“穿透力”也。二王笔意之极致也。
以气雕锋。无形之气回荡、鼓冲;有形之锋裹搅、旋转,共同构筑中国书法笔意本质,精神含量,寄寓其中。书法史迹,或写或刻,各据半壁江山。此为何故?究其玄奥,可释为以气雕锋——写中有刻、刻中有写,书法点线的本质属性使然。
《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就像一个大风箱,空虚却没有穷尽,鼓动起来风吹不息。气锋双用的结果,点画里边就像“橐籥”——风箱。锋,将点画四周围合、中间掏空;气,将点画空心填满。什么情况下,“掏空” =“填满”?当填满的是 “气”,就能够做到。所以,只有在锋里边填满气,点画才能够鼓动不息;或者反过来说,将点画“掏空”,点画的意味,才能够无穷无尽。老子难道不是在讲用笔吗?苏东坡言“空故纳万境。”点画中能虚空,各种意境、情调,皆可包容其中。“万物都包含有‘阴’、‘阳’这两种对立的方面或倾向,而在着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 [4]可见这“空”和“气”有多么神奇、强大。
裹锋而紧气,顶气而展锋,则笔意之势、力、神、韵,皆生矣。
今人余祖坤在论述文学中“潜气内转”时说:
中国古典文章学崇尚波澜曲折的效果,因而非常重视各种转笔的运用。“潜气内转”就是其中的一种巧妙转法……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在行文发生承接或转折时,不用虚词作过渡。二是通过硬转陡接的笔法,使语言之链发生断裂,而文章的意脉却似断实连,若隐若现。“潜气内转”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章学对自然浑成之美的崇尚,和对含蓄之美的追求。[5]
书法中的转笔,亦须潜气为之。气潜于何处?锋之中也。潜气锋中,则点画外轮廓丰满匀称,圆转处不塌不缺不飘。里面充满一股气流的运动,外面锋端牢牢地竖立在点画边际,此之谓铺毫,须立锋调转也。 神、气、骨、血、肉,都包含其中。
运笔主要是运气,形是气的外化。运锋,也主要为导气服务。气,借助锋,外化为形。所以,锋,是媒介和手段。锋可以裹气、导气、变气、和气,而产生俊秀之气、淳和之气、朴拙之气、灵逸之气,也可能产生拙陋之气、寒俭之气、躁浮之气、滞弱之气,则形象之高下分矣。
大章草《兰亭序虽趣舍万殊句》2013年四尺整张白宣
锋者,笔之尖。所以,我们通常讲的用锋,有如下几层含义:
①用笔尖。这是最直观的用锋。笔尖之用,以二王为典范。方寸之内,变化多端。然而,尖锋虚弱,气体萎靡,是用锋不藏气的典型弊病。
②用中锋。笔尖在行笔的反方向运行,墨注于点画中心。中锋行笔的优势,注墨顺畅,从笔腹到笔尖,入纸充分,注墨时间长,墨色深透,点画圆润饱满,意味悠长。
③铺毫。将笔锋按倒,中锋着纸,保持笔势挺立,既锋毫两边立起、往画心收拢,边线挺光、峻利,神采焕发;画中丰厚幽深。
④转搅。锋与气,四边包裹,八面出锋。往复、冲收、旋转,气之变也;颖头、芒角、毛边,锋之变也。用气以虚锋形,用锋以定气格。旋转翻搅,以气锋御笔,而笔意无穷也。
内鼓气,外抓锋;气鼓锋,锋裹气。气与锋,同体而异名。气充锋内,因锋而得形,锋裹气外,因气而成体。得气处,似无锋;得锋处,似无气。气亏则锋弱,反之亦然。锋浮则气散、锋倒则气泄;锋偏则气瘪,干枯僵硬也;锋糊则气滞,臃肿肥软也。气通则生、锋立则成,气锋双用,中国书法笔意之生成也。名曰“意在笔先”,实欲“气鼓锋内”。
宋曹《书法约言》曰:“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 [6]用锋裹气,过圆藏,则神没矣,故常展锋杪以耀其神;过方露,则气伤矣,故常泯棱角以融其血。
(选自王业博士论文《传承·创变·融通——书法专业实践三阶段研究》)
注释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上册,136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73、75页。
[3]《中国历代文论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册,第82页。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27页。
[5] 余祖坤《论古典文章学中的‘潜气内转”》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5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