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民族风情——藏彝大走廊(原创)---王林昌

    民族风情——藏彝大走廊(原创)---王林昌

    画过一幅山水画《藏彝大走廊 纸本2008年王林昌做97X4500px》,好多人不解,以为臆造。其实不然,有次途径,也走马观花的看了看,所画出的也只是一种感觉。“藏彝大走廊”是黄河和长江上游地区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大通道。几千年前,上游地区,操着藏、缅语系的先民,沿着这一走廊南下,顺六条大河大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大渡河、岷江、雅砻江),在中国西南的横断山区,不断分化,衍生出众多的民族,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种族、密度最集中的地区!

    六条大河大江,从青藏高原纵势南下,穿越横断山区。高山、峡谷并驰,平谷阶地撒落其间,从东向西,从南到北,从山脚到山顶,气候变化复杂,形成中国最丰富多样的自然区划带,自然带的复杂,也形成了多样的生产和生存方式,进而衍化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和文化。这些都是有资料可查的。

    六条大江,没有航行历史,除了为了过河而设的渡船,这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很少见的现象。因为六条大江,水量很大,流程很长,落差大、水流急。两岸峡谷陡峻,甚至无纤夫立足之地。这也是大香格里拉文化传播慢、少数民族不被同化的一个原因。雅砻江上游是藏族,下游是彝族、纳西族。澜沧江、怒江等简直就是少数民族的展览馆,分布着白族、纳西族……澜沧江江边居民建立了数不清的桥梁、溜索、藤桥、竹桥、风雨楼桥、铁锁桥、钢索吊桥、水泥大桥等。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上,干热河床河谷是很普遍!“河流必按趋向,携带一定量的泥沙”多少年如此,也形成独特的河域景观。某种意义上,长江的博大沉雄,气概非凡,伟力无穷,是在金沙江段孕育的。横断山的磨砺,使他们面对任何阻拦都无所畏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夹峙着六条大江,是七条南北向的巨大的山脉,其中的几大山脉:岷山、大相山、宁静山、云岭、哀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这些大山,从山底到山顶,形成了横向垂直分布的自然带。海拔7556米的汞嘎山一带自然状态,特征很明显的。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山谷向山脊的自然带的层层分布。尤其是雪线以上的冰雪世界,构成了这个区域非高山不应存在的“寒带景观”。这些垂直分布的自然带,造成了少数民族的垂直分布。也造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垂直分布。这些构成了横断山,难以形成统一文化的重要原因。例如青稞就是高寒地带的作物,也是藏民的主要食物,即粘粑的来源。

    以牛为例说说,,家畜牛也像植被一样垂直分布。随大山的海拔高低,海拔3000米以上的,因寒冷,只有牦牛适应。犁地运输都用牦牛。3000米海拔以下,是牦牛和黄牛杂交的品种——揙牛世界。再低,是黄牛活动的范围。而在亚热带、热带地区,则是水牛天下。

    大山迎风坡、背风坡的气温、降雨,有着很大的不同。迎风坡水汽抬高,形成降雨植被丰富。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变成干热的焚风,使河谷变成只会生长仙人掌的干热河谷。

    “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就是用来描述藏彝大走廊地貌特征。大渡河是一条文化上的汉藏分界线。泸定是大香格里拉地区唯一的以汉人为主的民住区。横断山的少数民族,其生活方式也象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藏彝大走廊”这个区域,普遍存在着石碉文化、猪膘肉文化、女性文化……等七大文化特征(民族专家李星星教授的观点)。

    “当我们在好似热带荒漠的河谷中走时,看到谷顶分布的森林、村落时,感受好像把平时所见到的大山倒置过来一般!”这是亲自到现场者的深刻感受,确实不同常见的山脉景象。因为降雨从山顶到山谷,是逐渐减少的。

    大香格里拉也在横断山地区。漫长的岁月,通过“藏彝大走廊”迁移、衍化,分化出了千姿百态的少数民族,且凭横断山复杂的环境,成功的抵御了同化。但今天科技发展,交通、通讯、电视、现代化……,还是影响到了这个区域。

    我们都知道,同一气候带,太阳辐射值、气温、热力、昼夜、长短等条件大致相同。气温带植被、动物具有相似性。人类最早驯化的动植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有相似性。较易形成统一的文化。黄河、长江中下游,基本与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热带气温平行流淌,所以文化传播快,较早的形成了统一文化。

    这些也仅仅是浮光掠影的一瞥,也有些资料的摘录。体会出个人感受,画出个人风格,还是要去亲自体验,才能更深更透彻更见地。也算是自画自说,也是民族风情的一个阐述。


    《藏彝大走廊 》王林昌2008年作97X180cm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