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小品妙境 文心雕龙

    鲁人王锡钧
    小 品 妙 境   文 心 雕 龙
    2014-10-16 00:201461

    小 品 妙 境 文 心 雕 龙

    ——国画小品成就大家刍议

    王锡钧

    小品,一般指小的艺术品,是相对于内容丰富的鸿篇巨制而言。音乐、戏剧、散文、绘画都有小品一体。小品题材广泛贴近生活,以其短小精悍轻松活拨、思想隽永富含哲理、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而备受喜爱。并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人们最熟悉的戏剧小品是这样,国画小品又何尝不是呢。先师管锄非是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湘籍国画大家。近日研读两位前辈的作品,发现其共同特点是:少鸿篇巨制,多隽永小品。和目前许多画家追求大题材、大尺幅、求新、求怪的创作心理形成鲜明对比。小品成就大家,这一现象很值得后辈艺术家深思。

    急功近利、炒作的了名人,成就不了大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信奉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也好,画也好品尝的人,鉴赏的人说好才算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传统文化里始终都是贬义词,“孩子总是自己的好”揭示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先人很理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知道,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只有大家都说好才是真好。当然,如果杜康舍不得把酒拿出来让人享用就没有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你总不会说老曹拿了老杜的巨额广告费吧?以我之浅陋了解的历代大家,囿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多数人性格孤傲清高,和者盖寡,社交圈子不广,对生活感悟的最好表达方式是——寄情于书画。他们的广告语无外乎当代或隔代艺术家的题诗以及散见各处的零星评点,我想,广告费是绝对没花的。但他们依然是后代尊崇的大家。犀利哥一经炒作便一夜成名,但他永远也成不了什么家。热衷炒作者应引以为戒。

    强烈的爱国心与爱乡土之情成就大家。

    先师管锄非上世纪30年代为黄宾虹大师的得意门生。40年代,30多岁的他积极投身抗战并在黄埔军校举办抗日救国书画展,所得捐为抗日经费,声名大噪。此后,先师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他热爱民族、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梅花情有独钟,一生种梅、赏梅、咏梅,画梅无数。他把艺术视作生命,尽管在生活窘迫时也从不谈画外话,只要有人送来宣纸索画,他都会高兴地应承,精心创作,从不应付。在学生眼里,他的画件件都是精品。由于受创作条件所限,虽画作多小品,但由于他对梅花的精神文化内涵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终使他成为画梅大家。著名美术评论家邵洛羊1992年著文评价他的梅花“唐宋以来,画梅名家如林”,“后人要进入梅花谱可大不易,而管老是入得梅花谱的”。此时先师已届耄耋之年。先师一生默默无闻,晚年埋玉出土,才被尊为大家。它的前辈老乡齐白石也是一生孜孜以求,用小品表达对侵略者、汉奸和贪官污吏的憎恶,表达他对和平的渴望,对民族振兴的渴望,晚年才被尊为“人民艺术家”。

    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干、日积月累的苦研成就大家。

    先师自幼承家学,学画、背诗词、习唐楷,九岁遇良师,展诗才。十五岁拜书画家、收藏家张大千师弟黄江口为师,拜师当天黄命其写张字,画张画看看。黄一看大惊曰“小小年纪,如何练就此等功夫!”墨梅“笔势简逸,墨色浓重,犹闻清香徐来”。后又题赞曰:“管生乃明月前身,梅花后世也。”到上海求学后,谢公展曾批其梅花图曰:“此作有奇笔,非常子可到也。”在黄宾虹门下时,常代执教鞭,据邵洛羊回忆,当时黄翁常说:“管锄非笔下有奇逸之趣,才气纵横,将来不成名则已,成则为大家。”前辈的教诲和鞭策深深地埋在先师的心里,激励他一生笔耕不辍,就是在没有宣纸的岁月里,得到一张报纸也要拿来认真作画。一个艺术才干卓越,又如此执着,如此刻苦下功夫的人,怎么会成不了大家呢?齐白石固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艺术天才,然而,天才都无比勤奋。他曾大书 “不教一日闲过六个字,贴在墙上,借以自勉。即使到了九十多岁依然如此。如果今日有事耽搁,次日必早起补课。他的题画诗,常常讽刺社会上的懒惰之人。面对大家,面对大家的刻苦,我辈倍感汗颜。

    深厚的国学底蕴,文以载道的传统成就大家。

    先师管锄非的画作和白石大师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每画必题,且长题较多。何也?首先他们能题,因为他们自幼饱读诗书,传统文化学养深厚。(《国画家》双月刊曾列举许多当代画家的款识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令人读之不知所云。)其次,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满腔正义疾恶如仇,他们观察生活细致入微,题之必道人之未道。他们有题可题。再次,他们追求和探索笔墨技法的创新,但始终不忘文以载道之要义,更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哪怕是画一虫一草,一花一蕾都会借题跋赋予深意,要么是对人生的感悟,要么是对丑恶现象的鞭挞,要么是人们视而不见的生活情趣,要么是画理画论,令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不得不拍案叫绝。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能不题。大家之为大家,凡此不能成也。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多年以前在一油画家工作室做客,对其壁上一幅国画小品十分欣赏,多赞语。其对曰:“雕虫小技。”我无言。今以此文答之,小品妙境,绝非雕虫小技,乃文心雕龙也。竖子无知,不与论。

    全部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快来抢占沙发吧~鲁人王锡钧
      小 品 妙 境 文 心 雕 龙
      2014-10-16 00:201461
      小 品 妙 境 文 心 雕 龙
      ——国画小品成就大家刍议
      王锡钧
      小品,一般指小的艺术品,是相对于内容丰富的鸿篇巨制而言。音乐、戏剧、散文、绘画都有小品一体。小品题材广泛贴近生活,以其短小精悍轻松活拨、思想隽永富含哲理、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而备受喜爱。并成就了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人们最熟悉的戏剧小品是这样,国画小品又何尝不是呢。先师管锄非是继齐白石之后又一位湘籍国画大家。近日研读两位前辈的作品,发现其共同特点是:少鸿篇巨制,多隽永小品。和目前许多画家追求大题材、大尺幅、求新、求怪的创作心理形成鲜明对比。小品成就大家,这一现象很值得后辈艺术家深思。
      急功近利、炒作的了名人,成就不了大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信奉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酒也好,画也好品尝的人,鉴赏的人说好才算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在传统文化里始终都是贬义词,“孩子总是自己的好”揭示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心理,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先人很理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知道,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只有大家都说好才是真好。当然,如果杜康舍不得把酒拿出来让人享用就没有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绝唱。你总不会说老曹拿了老杜的巨额广告费吧?以我之浅陋了解的历代大家,囿于他们的兴趣爱好,多数人性格孤傲清高,和者盖寡,社交圈子不广,对生活感悟的最好表达方式是——寄情于书画。他们的广告语无外乎当代或隔代艺术家的题诗以及散见各处的零星评点,我想,广告费是绝对没花的。但他们依然是后代尊崇的大家。犀利哥一经炒作便一夜成名,但他永远也成不了什么家。热衷炒作者应引以为戒。
      强烈的爱国心与爱乡土之情成就大家。
      先师管锄非上世纪30年代为黄宾虹大师的得意门生。40年代,30多岁的他积极投身抗战并在黄埔军校举办抗日救国书画展,所得捐为抗日经费,声名大噪。此后,先师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但从不怨天尤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他热爱民族、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对梅花情有独钟,一生种梅、赏梅、咏梅,画梅无数。他把艺术视作生命,尽管在生活窘迫时也从不谈画外话,只要有人送来宣纸索画,他都会高兴地应承,精心创作,从不应付。在学生眼里,他的画件件都是精品。由于受创作条件所限,虽画作多小品,但由于他对梅花的精神文化内涵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终使他成为画梅大家。著名美术评论家邵洛羊1992年著文评价他的梅花“唐宋以来,画梅名家如林”,“后人要进入梅花谱可大不易,而管老是入得梅花谱的”。此时先师已届耄耋之年。先师一生默默无闻,晚年埋玉出土,才被尊为大家。它的前辈老乡齐白石也是一生孜孜以求,用小品表达对侵略者、汉奸和贪官污吏的憎恶,表达他对和平的渴望,对民族振兴的渴望,晚年才被尊为“人民艺术家”。
      出类拔萃的艺术才干、日积月累的苦研成就大家。
      先师自幼承家学,学画、背诗词、习唐楷,九岁遇良师,展诗才。十五岁拜书画家、收藏家张大千师弟黄江口为师,拜师当天黄命其写张字,画张画看看。黄一看大惊曰“小小年纪,如何练就此等功夫!”墨梅“笔势简逸,墨色浓重,犹闻清香徐来”。后又题赞曰:“管生乃明月前身,梅花后世也。”到上海求学后,谢公展曾批其梅花图曰:“此作有奇笔,非常子可到也。”在黄宾虹门下时,常代执教鞭,据邵洛羊回忆,当时黄翁常说:“管锄非笔下有奇逸之趣,才气纵横,将来不成名则已,成则为大家。”前辈的教诲和鞭策深深地埋在先师的心里,激励他一生笔耕不辍,就是在没有宣纸的岁月里,得到一张报纸也要拿来认真作画。一个艺术才干卓越,又如此执着,如此刻苦下功夫的人,怎么会成不了大家呢?齐白石固然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艺术天才,然而,天才都无比勤奋。他曾大书 “不教一日闲过”六个字,贴在墙上,借以自勉。即使到了九十多岁依然如此。如果今日有事耽搁,次日必早起补课。他的题画诗,常常讽刺社会上的懒惰之人。面对大家,面对大家的刻苦,我辈倍感汗颜。
      深厚的国学底蕴,文以载道的传统成就大家。
      先师管锄非的画作和白石大师的作品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每画必题,且长题较多。何也?首先他们能题,因为他们自幼饱读诗书,传统文化学养深厚。(《国画家》双月刊曾列举许多当代画家的款识语法错误、用词不当。令人读之不知所云。)其次,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满腔正义疾恶如仇,他们观察生活细致入微,题之必道人之未道。他们有题可题。再次,他们追求和探索笔墨技法的创新,但始终不忘文以载道之要义,更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哪怕是画一虫一草,一花一蕾都会借题跋赋予深意,要么是对人生的感悟,要么是对丑恶现象的鞭挞,要么是人们视而不见的生活情趣,要么是画理画论,令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不得不拍案叫绝。他们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不能不题。大家之为大家,凡此不能成也。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多年以前在一油画家工作室做客,对其壁上一幅国画小品十分欣赏,多赞语。其对曰:“雕虫小技。”我无言。今以此文答之,小品妙境,绝非雕虫小技,乃文心雕龙也。竖子无知,不与论。
      全部评论

      该文章暂时没有评论,快来抢占沙发吧~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