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嵌瓷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和修改均免费
    详情
    潮州嵌瓷

    潮州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是广东潮汕地区的三大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一,也是传统文化中稀有的特艺品种。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建筑物的装饰品或供欣赏的摆设。

    • 中文名
      潮州嵌瓷
    • 别名
      贴饶、扣饶
    • 形式
      圆雕、浮雕、平面装饰
    • 出现年代
      明末

    嵌瓷成因

    嵌瓷是利用废瓷片嵌贴在建筑物屋脊,墙体,达到装饰目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嵌瓷有圆雕,浮雕,平面装饰等几种形式。在明末才出现,有三点成因:
    一是潮汕地区经唐、宋、元、明的历史变革,历史悠久,物产富庶,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民俗风情日益丰富,为嵌瓷装饰艺术的产生提供必要条件。
    二是潮汕平原多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同时,地方特色浓郁的潮州木雕在技法上娴熟细腻,主要用于民间建筑室内装饰,可是木雕不宜暴冷暴热和干湿不匀,因此,它只宜作为室内雕刻,不适合室外装饰,这样使嵌瓷具有木雕不能代替的功能。
    三是在明代以前,陶瓷的色彩是比较单调的,只有发展到明代,特别是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五彩瓷”。为陶瓷装饰开拓了新天地。嵌瓷需要丰富的色彩,彩瓷工艺的发展为嵌瓷产生提供必备条件。

    特点题材

    嵌瓷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被誉为“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与潮州木雕、潮州石雕并称潮州古建筑的三大装饰工艺。表现手法与石雕、木雕相似,有平嵌、浮嵌、圆嵌 (立体)等。
    智慧的潮汕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在题材选取上表达了美好吉祥意愿。题材内容力求丰富多样。人物题材有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另外,潮汕民间对内容的安排搭配上很有讲究,装饰对象与装饰内容意蕴力争相互统一。这些丰富的题材,同样来自潮州传统的木雕,金漆画,还受到绘画艺术,瓷器装饰以及丝织品图案的影响。

    制作过程

    嵌瓷的主要材料是瓷片,及纸灰泥,纸灰泥的成份是熟石灰加毛边纸,经捣练,过筛,陈腐后就可以使用。另外,还有红糖桨和几种耐腐蚀性氧化物颜料。
    嵌瓷所使用的工具比较简单,有粉手,剪钳。剪钳是嵌瓷中最重要的工具。另外,备有一块磨石和几支毛笔,其它工具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根据创作的含意,构图和要求,胸有成竹地进行创作。先用纸灰泥堆塑成所要表达对象的大体形,然后将瓷片钳剪成所需要的形状,再在瓷片背面涂上纸灰进行嵌贴。

    历史现状

    古代潮州的陶瓷产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远销海外,令世人瞩目,宋代笔架山“百窑村”可证其昔日风采。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这些瓷碗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这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趁灰泥未干时直接组拼粘贴即可;但如果是立体嵌瓷,就要用铁线扎好骨架,然后先用筋灰塑成雏形,再在其表面嵌贴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如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在构图造型上,比较看重布局的对称,色彩运用则以对比色达到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清代潮汕地区兴建祠堂屋宇,人们注重装饰几乎是不惜巨资,倾力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潮州嵌瓷艺术美化建筑,在当时也就迅速风行起来,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风尚还被潮人带到东南亚各地,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制作供陈设观赏的“嵌瓷屏画”,有挂屏、立体件等。这类嵌瓷,从原材料的剪裁、造型的设计到颜色的搭配尤其注重精工细作,有的作品不但填色描金,还缀上玻璃珠、胶片等,看起来光彩夺目,成为潮汕嵌瓷艺术珍品。如1951年,普宁嵌瓷艺人许梅洲、陈云龙、陈文江、钟玉俊、陈如逊、黄启籍等,组成嵌瓷艺术研究组,并创作了《方十三罪行录》嵌瓷群雕,1958年又与惠来嵌瓷艺人合作,创作了《荆轲刺秦王》(挂屏)、《和平鸽》(立体件)等。自1962年始,潮汕的嵌瓷屏画成为一种特种民间工艺品被送到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吸引了不少外商的眼球,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前来进行交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1968年以后,嵌瓷艺人对嵌瓷技艺进行了改革,主要有:用电炉代替原来的木炭炉烧制瓷片;用喷色代替原来的人工刷色;用电动研磨色料代替原来的手工研磨;嵌瓷人物头面,用专门烧制的瓷制品代替原来的灰塑工艺。普宁工艺厂的艺人们还吸取了瓷塑技巧和浮雕特点,把原来由石膏铸成的人头像,精心改成瓷塑头像,使画面更加协调;在调色技艺上,他们大胆革新,创新了火焰红、大铜绿、玉青、丁香紫、正黄、天蓝、结晶等多种色釉,使画屏中青的青翠欲滴,红的喷焰吐火,白的洁白如玉而显得清雅艳丽,晶莹透明,生动多姿,玲珑可爱。1977年,王春潮等艺人还创造了瓷雕分块镶嵌的新工艺,创作了青花浮雕《三星》插屏等新品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嵌瓷的制作效率和艺术效果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加强,更使潮汕嵌瓷声誉鹊起,身价倍增。1972年嵌瓷《八仙》,新加坡商人订货达到400屏;许梅洲创作的立体嵌瓷《郑成功》和陈介然创作的挂屏《三打白骨精》,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4年,吴家祥创作的大型嵌瓷挂屏《大闹天宫》(150×100厘米),创嵌瓷挂屏之最;1985年,普宁嵌瓷艺人还为清远飞霞洞旅游区制作了22米长的《梁山泊一〇八好汉》浮雕嵌瓷,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当前,现代楼房的兴起代替了旧式建筑,使得嵌瓷在民居装饰方面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在祠堂庙宇、亭台楼阁的建设以及一些旧文物的修复中,仍然广受青睐,被普遍采用。汕头市的天后宫和关帝庙、饶平的隆福寺、潮阳的双忠庙和灵山寺、揭阳的“莲花精舍”、南澳后宅的前江关帝庙、潮州的开元寺和凤凰洲公园天后宫等等文物景观,在著名的民间艺人许志坚(潮阳人)、苏宝楼(潮州人)、卢芝高(潮安人)等的妙手修复下,重现了嵌瓷特有的艺术魅力。
    词条目录
    1. 百科名片
    2. 嵌瓷成因
    3. 特点题材
    4. 制作过程
    5. 历史现状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