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命是空调给的,古人怎么避暑?

    范曾《纳凉图》

           40°的高温天气,现代人都离不开空调,网络上都吐槽命是空调给的。那没有空调的古人,又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一起来看看古人花样百出的避暑方式。


    ——去水边

          炎炎夏日,游泳池挤满了避暑的人,作为不可或缺的消夏方式之一。古人也不例外,据记载,古人有“浸伏”的风俗,即三伏天要到江河中洗冷水浴,或以井水冲凉,从而祛除暑气热毒。明代仇英的《四季仕女图》中便有宫女们浸伏的情节。

    《纳凉观瀑图》,扇面画,宋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四季仕女图》(局部),明代,日本大和文华馆藏

          而要说到古今“浸伏第一人”,当属东晋炼丹家葛洪无疑了。他酷爱浸伏,以至于《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都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尤求《葛洪移居图》,明代,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绢本设色,清代,上海博物馆藏

            赏荷也是夏日消暑不可或缺的方式。苏荷赏荷之风盛行,苏州人甚至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坐船赏荷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袁江《荷净纳凉图》,绢本设色,清代,中国美术馆藏


    ——消暑神器

    曾侯乙铜冰鉴,战国早期文物,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冰箱”。出土两件,分别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避暑只能去水边太不切实际,于是古人也发明了一系列的器物来解决在家消暑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古人便发明了冰鉴(hàn),它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冰采于冬季,储藏在冰窖中),内层用于冰镇蔬果,相当于一台简易的冰箱。

           避暑只能去水边太不切实际,于是古人也发明了一系列的器物来解决在家消暑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古人便发明了冰鉴(hàn),它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放冰(冰采于冬季,储藏在冰窖中),内层用于冰镇蔬果,相当于一台简易的冰箱。

           冰枕也是古代消暑必备用品。平民百姓家中多用竹枕,而王公贵族则用瓷枕。据说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夫人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管是冰窖藏冰还是瓷枕都过于奢侈,因此他们发明了“竹夫人”。它大约产生于唐代,由青竹编成,用法与现在的抱枕类似。


    ——天然空调房

           尽管古人没有空调,但他们通过利用自然条件、改变建筑结构,同样建造出了“空调房”,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冷巷”了。冷巷被誉为岭南建筑的精髓,分为“室内冷巷”和“露天冷巷”两种,其原理即通过缩小建筑间距来增大风速,从而达到降温的效果。


          戴望舒描绘的雨巷是露天冷巷的代表,露天冷巷也称为“青云巷”。这种冷巷高而窄,受阳光照射时间少,故温度低

           此外,唐代时人们就已发明了“自雨亭”来实现建筑一体化降温。自雨亭利用水车将水提升到屋顶来模拟降雨,从而通过水循环带走建筑热量。另外,在近水处修建宫殿避暑,对古代皇帝来说也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承德避暑山庄正是因此产生。

    唐代大明宫自雨亭复原图

    袁耀《水殿纳凉图》,绢本设色,清代

    邓文举《焦荫纳凉图》,绢本设色,清代

    佚名《槐荫消夏图》,宋代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也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和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文徵明《纳凉图》,明代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1条评论
    个人认证

    朱金花 发表于 2017-09-07 05:57 1 楼

    👍

    |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