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望艺术银行

2017-03-01 16:27:12  浏览量 280  评论数 0
[摘要] 观望艺术银行

观望艺术银行    

                                                                              文字来源:艺术眼

    由台湾文化部成立的台湾艺术银行自2013年3月启动再到正式挂牌,它的一举一动总能吸引来人们关注的视线。此情景与去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贴纸走红内地,并迅速引起国内艺术衍生品现状讨论十分相像。作为扎根一二级市场之外的事物,在国内,艺术银行与艺术衍生品两者都有着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相似经历。只是现在比起艺术衍生品,艺术银行跟大众的距离更远。
政府的艺术仓库
    如果在网络上搜索艺术银行,可以发现早在2007年国内媒体就已经出现了针对它的讨论。可时隔七年,无论是主营艺术品租赁的一类艺术银行,还是发展金融业务的艺术银行在大陆都鲜少有人问津。这基本可归结为公众普遍对艺术品投资的保守态度和对消费艺术的需求匮乏。
    众所周知,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艺术银行成立最早,也最具有知名度。国际上对艺术银行的通俗定义即“为了推动本国艺术的发展,扶持艺术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一类机构。作为它们的学生,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每在谈及台湾艺术银行时也必要强调对台湾艺术家的帮助作用,“自己的艺术家自己去疼爱”。除此之外,台湾艺术银行在宣传时还要强调让艺术走进台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种潜在的美学教育目的,这就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成立的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加澳两国,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并不遥远。曾有统计数字表明,在加拿大,近四分之一青年人会在闲暇时间以艺术来作为消遣,成年人的比例则大概是17%。由此看来,观念和生活习惯是艺术银行发展的最大阻碍。
龙应台在出任文化部长之后,在当代艺术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去推广,除了艺术银行,台湾文化部还出面举办展览,资助艺术家,为他们做宣传,比如即将开始多国巡展的台湾当代艺术群展“分裂─台湾2.0数位时代艺术展”、李明维今年9月在日本森美术馆的个展等等。政府的形象牌和职能行驶在此充分的展示出来,并且得到了良好的反馈。台湾艺术银行除了政府出资外,得到很多台中企业家力挺。在艺术银行的首轮征集中,就有台中的十位企业家各拿出200万台币,同时成立“艺术银行俱乐部”,预备长期支持。
除了面对外界对艺术家作品评选、作品保养、版权维护问题的质疑之外,艺术银行的作品租金定位是被关注的焦点。台湾艺术银行的租金为作品价格的0.4%,大大低于国际上一般的标准,即5%,从而被评价为“自愿赔本”。台湾文化部将十年规划为一个发展阶段,这第一个十年即是做好“蚌壳养珠”工作的十年。澳大利亚艺术银行租金为12%,但即使如此,澳大利亚的艺术银行也是在成立12后才开始自负盈亏,这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收益回收慢且难以为继,相信这也是早些年在大陆夭折的艺术银行的主要原因。

    此外,艺术银行还受大的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在加拿大,统计数字表明2006至2013年,艺术银行凭借租金获得的收入从1,837,000美元锐减到1,465,000 美元,下降了20个百分点。加拿大艺术银行主管Victoria Henry认为近年业绩不佳是由于经济的衰退,并且这种情况很有可能再持续一到两年。而从政府机构的角度来说,艺术银行在宏观环境并不理想的条件下维持原预算继续购入作品,无疑是政府对艺术领域支持的积极信号。反之,也有人担心龙应台离任后,继任者还能否坚持推动艺术银行的发展?在社会其他福利尚不能达到预期的情况下,政府会不会大幅消减文化艺术类的预算?即对政府政策连贯性和资源浪费的担忧。即便政府机关主办,由财政拨款支持的艺术银行不必担心过多的学术压力,仍要时刻面对着外界对公平性的监督,所以每一家艺术银行都要有自己的评审委员会来把控藏品的质量和规模。

商机与现实
    眼下国内有关商场里做艺术品展示的讨论正热门,艺术品从在画廊里,到俱乐部,再到商场和出现在更广阔的公共空间里,这实际上可以看到一种趋势的发展:除了服饰、车产之外,新藏家的涌动和越来越多的消费人群表明艺术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作财富的象征。本质上作为一场商业活动的艺术银行出现也从侧面印证了艺术商业化的程度。
艺术银行的核心业务是艺术品租赁。目前艺术品租赁在国外的渠道更为多元,以网络平台为例:TurningArt是已经发展成熟的租赁平台。这家网站提供的艺术品价格低,给出的租金也低。下单、送货、换货方便快捷,重视客户体验是这些网络艺术品租赁平台最吸引人之处。TurningArt被誉为“Netflix艺术版”,它善于利用用户浏览记录、收藏、购买等等数据分析出用户的选择偏好。和Netflix一样,即使是初次登陆网站的用户也可以在完成一系列问答之后,得到网站计算出的审美倾向。TurningArt在租赁之外还设立了“先试用复制品,之后购买原件”的方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urningArt与美国众多的独立艺术家保持着合作。网络平台的走红似乎也能说明一些趋势:艺术家不仅仅与画廊进行合作、新的消费方式随着科学手段的进步在逐渐征服消费者。在这些在线平台上,还可以看到作品的分类十分细致,除了常见的按风格流派划分,还有按体积大小、适合摆放区域、作品传达的情绪的划分。有的网站已经在开发用户的虚拟艺术品欣赏体验了。尽管目前这些网站的客户群体有限,但它们从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限制,并且野心勃勃。

    民间的艺术银行的受众更多是私人,政府主办的艺术银行业务量以来自企业、机关单位的为主。这种不同因为机构对藏品及自身定位、经济实力的不同而决定。但在实际操作上,两者间的不同更像是一种表面上的不同。即使是以公益为名的艺术银行,就像艺术品在线租赁平台借着互联网的趋势获得成功证明的那样,除了好的作品和非凡品位,更重要的是服务精神。也许还有合作精神。早年曾有国内从业人士建议艺术银行完全可以和美术馆、博物馆合作,将馆藏的作品拿出出租,所得收益可以再作为投资投入到馆藏的收购中。除了大型的文化艺术机构,艺术银行在未来也有可能投入到更广泛的公共文化活动中。
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和台湾的艺术银行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网站是集公示、交易一身的平台。但除了这个平台,艺术银行的展示就基本集中在与政府机关间的互动上。澳大利亚艺术银行透过广告、座谈会等方式来宣传艺术银行的理念与服务。这种方式更像是单方面的,不像民间机构利用社交媒体那么灵活自如。就在上个月的17号,成立已42年的加拿大艺术银行第一次拥有了一座实体展示空间。空间名为Ajagemo(Algonquin语,意为“十字路口”),面积达300平方米,每年那里将举办三场展览。当地评论认为这是提高艺术银行知名度的好时机,尤其是在它面对来自其主要客户,即联邦政府的业务量急剧下降,不得不寻找新客户的时刻。其主管Victoria Henry表示他们正在寻找更多的企业支持。2012年,加拿大艺术银行40周年纪念展“Spotlight on 40 Years: Artworks from the Canada Council Art Bank ”的举办为他们赢得了社会上更多的支持。台湾则是预定在台湾的北、中、南部更设置一个展厅。加拿大艺术银行与谷歌艺术计划(Art Project)的合作是少有的与民营机构的合作。现在谷歌艺术计划划(Art Project)上有加拿大艺术银行收藏的40件作品展示。

艺术银行惊人的藏品数量占据了很大的发展优势。藏品常年以出租为主,但也不乏特例。澳大利亚艺术银行就会将仓库中5年未出租的作品出售。台湾艺术银行为了不干扰市场,所以只租不卖。其实这些作品在出租之余都可以采取展览的方式,让人们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不仅仅是艺术银行的实体展厅,艺术银行也可以采取与世界各地的机构合作进行巡展。艺术银行亦可以在开发艺术衍生品上着手。如规定作品版权归艺术家,艺术家就还可以有另外一层的收入。
    自台湾艺术银行营运后,中国内地能否实现艺术银行这种模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猜想。与国外环境相比,国内没有完善的艺术品评估、保险体制仍旧是个阻碍。但这些配套体系是艺术银行能够实施的必要条件。除了保险,澳大利亚艺术银行则是把高价的作品常常留给政府机构这类有良好的安保设施的单位。Turning Art 出租复制件可以是消费者的消费实力的选择,同时也避免了一定风险。
假以时日,政府机构主办的艺术银行也许会与民间的艺术品租赁平台、文化机构、教育机构合作的更密切,互联网的传播手段越来越多元,可能那个时候艺术银行的扶持、公益、教育职能会减弱。艺术银行对一二级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作为天价数字之外的产物,它贴近普通生活的属性是它最大的潜力。而消费人群和技术的更新仍将是影响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艺术银行也应该随时对外界做出回应。


  • 分享到:
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