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推荐
查看所有吧>>
活跃用户
    “逍遥派”画风:将影响中国绘画风格走向


    “逍遥派”画风:将影响中国绘画风格走向

              ------国画大家袁竹访谈录

     

    1.问:请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见解

    答:习大大曾高屋建瓴地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习大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坐标系中,指出其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那么我们应如何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搞好创新?当我们懂了自己的文化,还要懂世界的文化,爱交流、善沟通并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余四个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经过几千年的大浪陶沙,遗憾的是,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历史痕迹。如今,只有我们中华文化是唯一一个没有断过香火,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来,而且现在以习大大为首,全国上下都大力倡导文化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继续被发扬光大。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我十分注重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在人类历史上,公认最具智慧的三本书:我国的《易经》、印度的《吠陀》、欧洲的《圣经》。外国的两本书都兼有史书和宗教的性质,而我国的《易经》和历史、宗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探讨的是整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跨越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经典中的经典,历来被誉为“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中各种学问分支,其实均是从《易经》衍生而来。如,孔孟之道和老庄之道,等等,枚不胜举。

    先哲说: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尢其是搞艺术的值得好好领悟。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著名学者徐观复说过:我们中国文化的主流,是人间的性格,是现世的性格。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在人的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发掘出道德的根源、人生价值的根源,不假藉神话,迷信的力量,使每一个人,能在自己一念自觉之间,即可于现实世界中生稳根,站稳脚;并凭人类自觉之力,可以解决人类自身的矛盾,及由此矛盾所产生的危机——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仅有历史的意义,同时也有现代的、将来的意义。

    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他试图以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揭开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汤因比在上世纪70年代曾预言:中国文明将照亮21世纪,他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说道: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 

    在21世纪,中国经济将创造奇迹,“中国精神”和“中国文化”也将担当起在后西方时代提升人类文明的伟大责任。中国并不排斥学习西方,相反还要加大学习西方的力度,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的成果,努力革除弊政,修正本身文化中不符合现代化的因素,同时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不断发掘、研究、建构和再阐释中华文明中能够提升当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因子。一个文明高阶段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复古主义,更不是盲目崇拜古代的一切,而是在一种人类文明更高阶段结合现代因素的文明复兴运动。因此中华文明必定是要联结现代性的因素才能在更高的阶段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世界大同。中华文明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改革精神,中华文明中“和而不同”的文明多元共生理论,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精神,以及中华文明和平世界主义的天下世界观,中华文明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注定将照亮整个21世纪,促进人类世界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性方向发展。 

    汤因比告诫说,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影响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却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国家林立世界的超级难题,这个政治真空将由中华文明来补足。而只有中华文明,才能真正给予世界永久的和平。因此汤因比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这个文化就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汤因比最终的论点是,一个历史上一直是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也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生生不息正好就体现在善于根据时代而不断吸取先进思想,而在学习和容纳的过程中又不迷失本位自我,最终将外来的先进思想转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而西方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物壮则老,水满则溢”的阶段了,西方文明每往下走一步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文明的衰落在西方文明上得到充分体现。而积极吸收了西方个体思想、个体公民权、法治思想和功能分化的中国,可以在整体思维、多线思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等多方面运用中国文化的智慧创造出中西合璧的崭新人类文明。

    记得有位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谈到人类已经进入智力文明时代,第4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西方艺术已经全面没落,将全面覆灭 。上个世纪60年代,一个西方艺术批评家就预言了西方艺术的全面没落与覆灭。    

    阐述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不能局限于艺术,而是要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角度来阐述艺术。从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科学、哲学、心理学、宗教方面,在人类文明的横向和纵向对比中,去重新定位人类艺术。
      人类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呢?人类艺术的核心价值就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很显然,西方艺术已经逐步失去这个价值。
       当然了,西方艺术也不会消亡,而是成为建筑的重要装饰品,比如大芬村那些。
        艺术家要跟上人类文明的进步步伐,否则将被人类社会所淘汰。现在的西方艺术有点类似卡拉OK,作为一种娱乐和休闲方式是很好的,但西方已经不能承载复杂的知识和信息。
       人类艺术的未来是物质与精神的融合
       西方艺术的核心是分析物质的技术,中国艺术的核心是分析精神的技术。而人类文明的核心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人类文明的内核中,精神和物质是不能分割的。西方艺术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和几何来描述,而中国艺术的核心,则只能用异常复杂的数学和几何来描述。
        在古希腊时代,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发展都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寻求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寻求精神和物质的一体和融合。之后才分割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西方文明专注与分析物质,而东方文明专注于分析精神。
       回顾西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东方化的过程,西方现代艺术在外在形式层面向东方艺术形式靠拢,西方后现代艺术在思想层面向东方艺术思想靠拢。以抽象艺术的发展进程来说明这个问题。
       抽象艺术,是研究物质最合理和最科学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视觉科学,也是研究物质最合理和最科学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视觉科学。但抽象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学。

    美国评论家沃尔夫所言:“抽象艺术就像佛法中所用的箴言一样,不加以特别解释,别人无法理解。”作为一种唤起观者心理活动的艺术形式,抽象艺术本身则具有了可对话的特点。因为,贯穿抽象绘画本身的,不再是限制观者发挥想象的现实对象以及叙述的故事,而是同样能打动人的形式及色彩本身。

    未来的抽象艺术,是精神与物质的连接器,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它不是现在的欧美艺术家的智力所能够解决的。
      人类艺术的进程历史发展证明,西方艺术正在向东方艺术靠拢,人类艺术的未来一样是在东方。

    我深知:艺无止境,永远在路上。 功夫在画外,我对中外文学、哲学、美学等领域都花了许多时间去接触,去了解,就象谈恋爱一样,一步步去深入,尤其对《易经》、孔子、老子、庄子和魏晋玄学等古代经典著作,小说、诗歌等情有独钟,由老学、庄学所演变出来的魏晋玄学,它的真实内容与结果,乃是艺术性的生活和艺术上的成就。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的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宋以后所谓禅对画的影响,如实地说,乃是庄学、玄学的影响。道家之“道”,尤其是庄子之所谓道,从抽象上去体悟时,是哲学的、思辨的;从具象上去把握时,是艺术的、生活的。是故庄子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艺术精神的旨趣,意在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至乐”、“天乐”,从而在精神上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由是而观,庄子是最具艺术精神的思想家,而庄子思想中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又得以最生动地展现出来。

    许多时候我的创作灵感就来自于阅读和欣赏,我把对儒释道的领悟用于自己的创作中,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境界和品位,让作品不仅好看,也耐看。让欣赏者真正感觉到作品有文化。读诗使我对画的意境营造信手拈来,诗中有画,画从诗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十分喜欢“文人画”,特别注重“境界”的营造。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气韵生动”的目的。对“文人画”之境界了解透彻,熟记在心。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在我的作品里无意识地象涓涓细流地流入画面,融入到线条和色彩之中。我认为《庄子》乃至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徐复观先生所认为中国艺术中“虚”、“静”的精神和境界来源于《庄子》,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庄子》与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中介———魏晋玄学。在郭象的哲学中,《庄子》思想得到一次根本的改造和转换。故有“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之说。尤以水墨丹青,由魏晋时人物转向山水,至宋而后山水画成为主流,受庄学影响至大。山川大地清洁秀美,不似人间污浊世界,实宜于安顿人之心灵,也宜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天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描摹对象自在情理之中。山水画中的逸品,所表现出的空灵玄远之意境,乃是画者在忘我、丧我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间“素朴之美”的影像呈现,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正相冥契,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笔墨技巧的束缚,进而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地。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所以说“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艺术上的落实。”  
      宗白华先生说过:“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倾向。”他还认为,《庄子》中的人物,都成了宋元人物画的范本。

    每一种人生体验都有着个人独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从知行合一的深切体验中去把握精神的体用关系。我们搞艺术的,也要从“心”出发,让艺术以彰显天下之公器。要通过艺术这个天下的公器帮助人民群众找回在艺术精神方面的自信,让世界能够完整地把握中国艺术中所蕴涵的伟大艺术精神。这在当今乃至未来,都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亡国族者常先自亡其文化”(熊十力言),这要成为我们始终未敢忘记的先哲之言。

    我比较赞同著名学者徐复观把艺术分为两类,一类如西方艺术,是“对现实犹如火上加油”;另一类如中国艺术,“则犹如在炎暑中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但由机械、社团组织、工业合理化等而来的精神自由的丧失,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人类是需要火上加油性质的艺术呢,还是需要炎暑中的清凉饮料性质的艺术呢?我想,假使现代人能欣赏到中国山水画,对于由过度紧张而来的精神病患,或者会发生更大的意义。”正是看到了这种意义,我比较偏爱山水画,也十分卖力从事山水画的创作。

    现在,我们之中有很多能画几笔的人,但究竟又有好多能够真正地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如果说,中国画家觉得我们已经完全把握了中国艺术精神,没有什么可以再发展的了,就把水墨转向西方艺术精神,以图出新,那么,是不是也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西方画家在自己的道路上是否也已走到了极限?用水墨去重复人家油彩所表达过了的东西,就一定比保守着在自己的艺术精神园地里耕耘更好吗?自以为用水墨在向西方艺术园地里殖民,但谁知道这是不是西方艺术精神在向我们的水墨艺术园地里殖民?往好里想,文化的大融合,是双赢的局面,但天知道会不会落得个无魂僵尸的结局呢?在当下,有些人肆意放言,“中国书画是农业文明的表达和审美”。须知,伟大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立足于永恒不变的人性之根本。其灵魂与精神永远不会因为社会形态、科技水平的发展而过时。近二十年来,中国书画流通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是前所未见的,“中国画”三个字已经意味着它被看作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象征,甚至被人们崇拜。然而,正像任何一种事物具有两面性那样,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它又被视作“保守”的旧文化的代名词,受到各种各样的新生思潮的冲击和责难。今日,中国国富民强,已位于世界强国之列,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一部分书画创作者认为中国美术与西方相比相差悬殊。这些人是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上,出于一种民族自卑,以西方艺术史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审视和对待中国的书画艺术。习大大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曾说:“跨一步是可以的,但不能跨进到西洋那里去。”东西方艺术是有差异的,但它们之间不存在高低、上下、优劣之分。它们之间的差异正是其各自借鉴与发展的原动力。

    我认为:古希腊艺术在古风时期是造型艺术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东方文化通过贸易交往对希腊艺术产生了影响,而希腊艺术又通过吸收东方文化之长和逐步摆脱东方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后来,西方自印象派始就是在放弃以往固有的程式化的模式,扬长避短,大胆借鉴东方艺术,比如凡高、马蒂斯、毕加索、米罗等艺术大师都借鉴了东方文化的一些原素而发展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创造力,并孕育了现代艺术。为西方艺术立起了一座又一座高峰。而中国书画早在宋代就高峰耸立了,宋代的写实巅峰之后,中国画开始向现代艺术跨越式发展。中国印象派早于西方印象派600年,中国表现主义早于西方表现主义200年,中国艺术一直领先西方几百年。这几百年来,西方艺术一直在学习中国艺术,西方艺术思想一直在向东方艺术思想靠拢。中国哲学的核心是禅宗,中国艺术的核心是书法,书法和禅宗都是起源于中国,影响于世界。中国的禅宗和书法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艺术的发展。也可以说,中国书法和禅宗主导了20世纪世界艺术的进程。“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现在,中西方文化经过一个世纪的碰撞,犹如两条大河交汇,己形成一个巨大的旋涡,最终,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谁又成主流?我们要有主体意识,用世界视野去传承,并独创我们的“中国书画”。

    2.问:当初走入艺术道路的理由  

      答: 对我来说,开始并不是一门心思迷恋画画,我的理想是将来当一位作家。小时候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听讲评书。在读小学、初中时,课外看一些小儿书,也就是连环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十分流行,乡文化站、学校图书室都有很多存书,可借阅,看了不少,那阵有样板戏改编的小人书《白毛女》《红灯记》《红色娘子军》《闪闪的红星》等,也有《金光大道》《春潮急》《林海雪原》《上甘岭》等,后来,我记得是一九七八年后,各种各样的连环画多起来了,《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包括《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李自成》,多如牛毛,偶尔也用攒下来的过年钱,记得那时家里不富裕,过年大人就拿1--2毛钱,用几分最多不超过一角钱买点硬水果糖,大概一分钱一颗,偿偿鲜,余下的就到乡上供销社图书销售柜台去买一两本自己喜欢的连环画,当时就是喜欢看,这应该算是我受到的绘画启蒙吧!后来人大一些,就喜欢读小说一类的文学书,我现在都有很深的印象,第一次在乡上供销社买了一本《毛泽东求学的故事》,作者是肖三,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后来的历程也是不断地求学和自学。读书当时偏科,语文、政治`历史等成绩不错,作文写得好,经常作为班上的范文,念给同学们听,班主任还让我担任作文课代表。作家梦也让我越来越着迷了。有时连上课都要看课外书,这就影响了综合成绩。我读小说的兴趣可以说到了入痴似醉,我们相邻一个亲戚从部队退伍回家了,带了一大箱小说书回来,我听说后,就去他家借,看完一本还了又借一本。什么《保卫延安》《铜墙铁壁》《铁道游击队》等等,大都是战争题材的,后来,在我一位最要好的同学(我俩都是文学青年)的哥哥,他是我母校的语文老师,我在他那里借看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不少的书,他还指导我写作,我写的小说他帮我修改润色,我发表过一篇小小说《穿短裤的女娃》,先在一个文化站内部小报上刊登,后来被德阳团市委办的《德阳青年》报刊发,当时在德阳影响较大,这篇小小说还登上了我自学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院刊。其实,我写的文章第一次变成铅字是新闻,写我老家三青年在川陕公路与宝成铁路交汇处,一辆大货车从桥上坠落到铁轨上,不一会儿,前方一列火车又风驰而来,他们仨果断向列车发出危险信号,让火车紧急停了下来,避免了一场特大事故。这则消息被《四川农民报》登载,标题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叫《三青年保住一列火车》。发表消息时,我刚告别全日制学校不久,就去了德阳,被当时的德阳市中区团委聘请,编写《团志》。在团委工作期间,我借阅了《红楼梦》等四大名箸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冬天里的春天》《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从同事那里借阅了左拉的《娜娜》,还有弗洛伊德的《爱情心里学》等等,那期间我主要是写作。

     引起我从事美术冲动的是一幅世界名画《泉》。这幅画是法国艺术大师安格尔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是安格尔毕生致力于美的追求的结晶。这虽是他晚年的作品,但所描绘的女性的美姿却超过了他过去所有的同类作品。"泉"也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由此可见,安格尔的造型力纯粹是对现实的一种感性的占有,在他的构图创作中,只有当他的可能拜倒于女人面前时,他才创造了真正的艺术作品。此品美在灵透自然,纯真无邪,西方少女的纯美于此一览无余。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不尽的怀思。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终于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那时,不知咋地,还未谈恋爱的我突然从心底里有了一种欣赏美术,并想亲手创作的冲动,我开始了学画画,但都不是全身心地投入,不久后,在我已正式参加工作的那一年,也就是一九八八年,我们四川老乡,己故著名画家陈子庄的遗作展在首都北京取得了巨大成功,影响空前。加之,我父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搭飞车到成都去卖自留地种的地瓜,用二十斤地瓜换回了一幅画,那画是一个落款叫南原,印章暑名陈子庄的人画的,当时,我父亲换回那幅画,我母亲还跟他吵了一架,家里本来不富裕,缺钱用,家人打牙祭,小孩交学费都急需钱,钱没拿回多少,结果拿回来的是一张吃也吃不得,还鬼划桃符的纸。我父亲说:那是个穷画画的,娃娃一大堆,还要照顾一个癫老婆子,家里揭不开锅了。我看到都过意不去,他把画换给我都象拿刀子割他身上的肉。他说这画是宝贝,今后是你家里最值钱的东西,可在城里兑一两间商铺。我就跟他换了。这幅画我父亲一直当心肝宝贝藏着,秘不示人。我听了广播,又找来报纸,仔仔细细读了一篇又一篇。的确是,国家领导人都去观展了。这一下,更坚定了我学画画的决心,后来,我陆陆续续购买了不少有关陈子庄的书籍。我对绘画的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逾来逾浓了,不仅是全身心地投入,有一段时间甚至进入了痴迷状态。至今,我不曾到美术学院去学过一天课,也不曾拜任何一位固定的美术老师、教授,或书画家为师,表面看,我无师,其实,无师胜有师,我无固定之师,却有众悟师。世界艺术大师克洛德.洛兰、威廉.透纳、约翰.康斯太勃尔、卡米耶.柯罗、马奈、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塞尚、德加、雷诺阿、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夏加尔、米罗和我国古代之范宽、龚贤、石涛 、徐渭、八大山人、王时敏、吴历及现当代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吴湖帆、谢稚柳、李可染、傳抱石、陆俨少、陈子庄、石鲁、吴冠中等皆为我的“悟”师。仿中学西,借古开今,洋为中用,道法自然,他们都对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有机会,我就到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四川美术馆等地去欣赏展出的古今中外大师大家的原作,平时,利用外出空闲时间去逛书店或旧书摊,一发现有参考价值的古今中外大师大家的画集、画史、哲学、美学、诗歌和小说类名著,都选最具代表性的为我所用。

    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将来真正的画家,我觉得很可能是从民间出来的。像马蒂斯他们都不是从 美术学院出来的。为什么呢?他们没有约束,有的是自由。现在学校里规矩多,搞艺术的人麻木了,把自己的感情消灭了。”

     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刘文杰也说过:画得天天看,天天琢磨才能懂的,你不天天看,不琢磨就不懂。画画也一样,得天天画,勤学苦练,你不下苦功夫,就出不来精品。美院现在为什么老培养不出新的大师来了?这帮新的大师不是美院培养出来的。原来也是自己受教育,自己琢磨,自己研究出来的,比如李可染、蒋兆和、黄永玉啊这些美院的大家,也都是自学成材的,自学对一个中国画家非常重要。自学当然是最重要的,大师都是自学出来的,即使是他上过多少学校也只是一个过场,没有教出来的大师。就是自学成材,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大师的指导,离不开有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帮他琢磨……

    我主要是自学。我的体会是坚持、勤奋和悟性,有了搞美术这个想法就马上行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有时间就动起来,哪怕挤时间也要坚持动起来,一是动笔画,二是用眼读。博览众书时,始终保持着相对更为客观、理智的心态、我研究大师名家,敬重大师名家、欣赏大师名家、学习大师名家,但是我并没拜倒哪位大师脚下,更不以哪位大师的学生或名生、弟子自居,我对大师的兴趣完全是艺术方面的,我崇拜的大师基本作古,即使有几个健在的,我也不想借势大树下面好乘凉。我学习的主要是他们的艺术精神,其余一无所求。所谓无欲则刚,既无在名位上攀附,也无在利益上揩油借光。我心坦然坦荡。


    3. 问:对于自己创作的评价

    答: 从绘画艺术方面说,没有名家和大家,就不可能有传世杰作,一部美术史,就是名家名作的金色链条。美术史上许多名家,或生于蜀,或居于蜀,或成就于蜀,历史上的黄荃画派、宋代苏东坡、近现代的张大千、蒋兆和、陈子庄、石鲁等等,我生于蜀,长于蜀,也居于蜀,前一二十年,我画画从不对外透露,算是一个艺术卧人。

    不管是上互联网浏览,还是翻阅纸质媒体,便会发现2014年“国庆节”前,我从未抛头露面,作品既未参过画展,又未见诸报端,我可以把我的绘画家底告诉你:我连一天美术学校都未进,只是小学初中时上过图画课,既不是哪家美院毕业庄,也不是哪位大师巨匠的入室弟子,实乃一无名小卒,前些年在当地,知晓我是画画的,都少之又少。然而,在当下我却真真实实地成了画坛一个被关注的新闻人物,隔三差五就频频在新闻媒体上露脸,有时登今日头条,有时当封面人物。新闻上《凤凰网》《新华网》《央视网》《网易》《天涯》《搜狐》《中国书画网》《大众文化网》《中国企业报道》等大型网站,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人民美术》《商界财富》《中国新闻》《艺术资讯》和《企业家日报》等报纸杂志也经常连篇累牍发表消息,尤其是出版界更是紧跟不放,你追我赶,将我团团围住,上至世人公认的美术出版物权威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一个比一个关火,可以说,我成了一个宠儿。从2015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一部个人画集《中国书画百家精品集(袁竹卷)》开始,到2016年10月止,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出版机构选编我的作品入编的画集(文献)己出版的近四十部,集子名称响当当,含金量都很高。如:九州出版社出版《经典传承》《中国梦.翰墨情》、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艺术巅峰.当代国画大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艺术品投资参考》《盛世国艺.领秀中华艺术巨匠》、金盾出版社出版《2015华人美术年鉴》《中国书画艺术典藏》、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兰亭雅韵。向经典致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华艺魂》《画坛之巅.国画卷》、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翰墨天下.当代艺坛六大家》、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书画典藏.中国书画名家保值增值作品选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国画魂》、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新中国当代书画史》、中国艺术档案出版社出版《中国书画大宗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走进当代艺坛巨匠》、《画坛泰斗.四大领军人物》、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大家书画》《中华艺坛巨匠》《开拓新征程 实现复兴梦》《百年中国书画史.1840—2015近当代名家作品选集》等,2016年3月,我的作品入选北京八达龄新长城中国文化榜,镌刻为长城壁画,供海内外游客观赏。2016年5月,继荣获美国纽约曼哈顿2016.世界艺术博览会国际优秀奖后一个月,我的国画作品展与西方毕加索作品展同日在首都北京开展,引起轰动。我的作品被一位藏家送拍,在2015年才成立的成都古韵佳拍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于2016年4月17日举办的春季优品拍卖会上,一上拍就爆了个“大冷门”,比央哥朱军的“天价”还“天价”,以2万起拍,数轮竞价,最终以50万元高价落槌,朱军的《牧羊女》每平方尺还未突破10万元,比起拍价翻了1倍,而我的每平方尺突破12万元,在起拍价位上翻了25倍。天价、无名小卒、拍卖,仅仅这三个字眼合在一起,这条消息就十分吸引眼球。在灿若群星般的绘画艺术界,是什么原因让我这么一个崭露头角的新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功成名就呢?这两年国内的网络和艺术媒体“打拥堂”地关心我,把我视若掌上明珠,是一时心火起吗?种种迹象表明,似乎希望从艺术知识的领先性转移到了的画坛江湖中蹦出一两个代表艺术的领先视野的“布道者”来。《人民日报》主管全国核心类美术期刊《人民美术》杂志主编王珂亲自打电话约稿,她对我说:“我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十多年了,当第一眼看到你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作品中西融合,不仅有传统,又有创新,富有时代特色,我认为高手在民间,民间出高手……”

    近年来,我没有被艺术界的商业化元素所影响,仍然坚持自己的艺术方式,我用我法,不断创作下去。我看到了新的世界,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很多精彩的、有意思的作品创造出来。

    有一位家乡的书画老前辈和我拉家常,他对我说:从这些己公开发表的作品中去读懂你,我敢说这样一句话:袁竹就是袁竹。虽然,有人称你“毕加索第二”,但这顶帽子不宜戴,这样的标签也不用贴。你看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主角孙悟空,成为唐僧徙弟之前,在花果山是美猴王,无法无天当齐天大圣,还敢大闹天宫,本事了得。但拜唐僧为师后,陪同去西天取经,哪怕能七十二变,经常也打不过妖魔鬼怪,还要向观世音菩萨等借力。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孙悟空戴了“紧箍咒”。你的绘画之所以引人瞩目,就在于你既不是科班出生,也不是入室弟子,你身上没有“紧箍咒”,没有受条条框框的约束,以先天的灵性加后天的慧根,融合古今中外,你的作品是绝对自由的创造,是来自内心的真情流露,用网络上最流行的语言来表现,就是一个字“萌”。2015年10月,百年老店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艺术巅峰.当代国画大家》,仅选四位,除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副主席冯远、著名画家霍春阳外,单单就收录了你1位来自基层的新人。尤其可喜可贺的是,该书还是由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原常务副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高占祥亲自撰写序言。高占祥对你们入编的四位艺术家评价入木三分,一语中矢。另外,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曾来德2016年5月28日在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观看了你的“经典与传承-----袁竹国画作品展”,对你的作品谈的看法:袁竹的国画作品技法上算不上精致娴熟,有拙气,他的画,画中有画,不仅传承了中国画的精髓,还借鉴了西画有益的东西,作品富哲理、禅意,体现了自然、自由。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现在,不少的人能打进去,同时,又能打出来的屈指可数?袁竹的作品进退自如,来去随意,让人为之一振,此乃真艺术也。这些都说到点子上,评价是很高的。

    还有就是我的忘年交,一位我家乡搞收藏的朋友李华东先生长期观赏我的画,对我的画颇有研究,他对我说“有不少人的画,一看很好,再看却死了,没味。而你的画,初看让人觉得在云里雾里,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一种山重水覆凝无路的感觉,再细细一品,有味了,就像冷水泡茶慢慢浓,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像,你的画,是越看越活,就像观奇石,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雕琢,让人有一种看了越想看,越看越有味,还留下很大空间让人想象,那感觉就像吃牛筋让人有嚼头,让人回味……”

    我觉得:画家一定要交几个搞收藏的真心朋友,会受益很多。正如著名收藏家、鉴赏家刘文杰所言:画家往往本人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而收藏家能发现,因为收藏家面比较宽,他见的东西多了,一看就知道这画有什么毛病,经常改造你的毛病,你才能够成为大师。收藏家对于画家来讲非常重要,画家必须得交几个收藏家的朋友,听收藏家天天给他分析画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他才能够进步。反过来,收藏家要正确地搞收藏,不要追潮流,做盲人,什么叫盲人呢?就是瞎子,看不懂还要捧臭脚,明明很臭的一件东西,有不懂的人说香,他也跟着去说香,这就盲目了。

    我认为:人类未来的艺术,不仅是物质的,也不仅是精神的,他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也就是用东西方艺术之长,弃之糟粕,抽象画是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它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的画,既象征又写意,是物质和精神的完美融合,更是自然生态的。虽然,在国内,目前只有极少数人可读,可悟,可懂,但没什么?我的画,主要是为本世纪后期和二十二世纪,乃至后几个世纪,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汤因比预言实现的时候,我给全世界准备的贺礼,未来,我的画将成稀世之宝。

      中国新长城组委会、长城论坛组委会将我和我的艺术向全球推介,并高度评价说“逍遥派,以讲究闲雅清隽,出神入化,画法飘逸,用笔趣味质朴而在画坛江湖中得名。不践古人,自出新意。这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造,自我精神的遨游,信手拈来,笔墨天真烂漫。热衷尝试新鲜的画法,探索事物最初的生机和灵气,在实践采风融入自然和抽象艺术中找到自己的风格,绘画不能仅靠秃笔如山的苦练,还要有脱离世俗的格调。明快的色彩在气质上更能表现激情,不顾体积、明暗,用单纯的颜色和线条表现画面,使绘画回到了本质,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力量,单纯又有表现力。”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组织编纂《盛世国艺.领秀中华艺坛巨匠》(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6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一书,入编我的作品所用标题来概之:融古今中外,成“逍遥”一派。

    现在,大江东南,天南海北都有一群关注我的粉丝网友。网友称我为“东方的毕加索”,赞誉我的画风为开一代“逍遥派”风格,说我是“影响中国绘画风格走向的艺术家”。

       网友称我为大师,是出于对我的尊重,我不接受。我只是一个画画的,一个利用空闲时间自学的画画的。

      网友称我为大师,是出于对我的作品的欣赏和认可,我很欣慰。因为,我在国画创作上,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他们欣赏和认可我的作品,对我来说,将是莫大的鼓舞。为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网友称我为大师,是出于对我自学国画,长久地坚持、勤奋地努力的认同。我乐意接受。因为有我这个范儿,可让同龄人有所教益,并对我们的下一代,尤其对青少年来说,大师的存在就是努力进取的动力,追求卓越能使人生更加充实、更美满、更幸福。能为更多的人服务,我怎能不随众人所愿呢?

    从事艺术创造的人,要有自信。尤其要有我们中国的文化自信。我在这里引用一位先哲的话:所谓艺术大师,就是让批评和历史都感到为难。


    4.问: 自己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

     答: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千年文明,绘画艺术经历了甲骨文、秀锦、纸张记载着璀璨夺目的历史,怀着对文化梦的发扬,我总是默默耕耘,享受艺术本真的乐趣,面对别人的赞许,我总是虚心学习。

       和众多艺术家相通,我的绘画艺术之路没有捷径,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也要学到老,画无止境,我给自己制定了6个字的约定:勤奋、坚持、悟性……

    相信大家都喜欢《西游记》中悟空的72般变化,唐僧的执着,八戒的随性,沙僧的任劳任怨,白龙马的意念;作者吴承恩在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要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可惜,看懂《西游记》的人实在太少!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西游记》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战胜心魔的成功学。吴承恩通过西天取经的神话故事,引领我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师徒五人在西天路上打妖怪,其实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除心魔,取经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真正的灵山,就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孙悟空常常对唐僧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还有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但是唐僧听不懂啥意思,最后直到抵达灵山,由孙悟空点醒了他之后,他才明白。因为要靠心来点醒自己,才能明白,而且那时候心魔全都除掉了,也就领悟了。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于是人(师徒几个)就容易离开内心(悟空)设定的界限(划的圈),于是一出界限便遇上种种心魔(妖怪)。

    心(悟空)引领着人(师徒几个)不断前进,一路上悟空降妖,说的就是心去降心魔。西天路上的每一个妖怪都是有含义的!所有的妖怪全都是一个比喻!全都是心魔的幻化。每一个妖怪所代表的都是世间那些牵绊人的东西,都是一个人自己的心魔!西天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过程。师徒五人在取经路上不断的去除妖怪,指的就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不断的战胜心魔!

    红孩儿还象征着“赤子”,我们要保住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人生路上保住赤子之心,不要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要保住那份童心(赤子被菩萨保住了)。

    最后佛祖之所以给师徒无字经,是因为无字经才是真经,无字经的“经”是“经历”的意思,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更重要的“经”,远远胜过那些个文字。一个人,若在经历世间一切事之后,依然能保持一颗真心,即使未到西天,而心中早已成佛。坚定不移,寓为金刚,既然心已成金刚,那么心头(悟空的头)上的金刚箍便不必存在了。佛之经典,正为《金刚经》。

     

     我的绘画犹如孙悟空和他的师徙取经一样,经历的艰难辛苦,和别人的冷潮热讽,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不管怎样?自己既然作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我在《艺术家的呐喊》一文中就谈了:在顺其自然中努力,在努力中顺其自然,翻过高山就是平原,永筑艺术之路,勇攀艺术高峰。搞艺术一定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我们要不忘记初心,不失去定力,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首先要有好的艺术理念,有了好的艺术理念,就能确定目标,付诸行动。

     


    5. 问: 近几年书画市场混乱,导致实力派艺术老师无法伸展,至今坚持艺术这条道路下来的理由

    答:近些年书画市场的确比较混乱,许多美协、美院出身的人认为只有他们才可以有资格谈论艺术的正统论。社会上也有众多的人只看哪个名头大,是哪位大师的门生,好多都不看作品是不是好作品,是不是可以传世的作品,导致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的行活作品大行其道,占去市场。这种风气,导致实力派艺术老师无法伸展。 我认为这种局面不会长久,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中国书画的艺术价值得到世界的认同,那么,既有中国元素又有世界视野的作品,尤其是有独特风格的实力派艺术家的优秀国画作品将大放光彩,成为收藏市场的抢手货,成为受人追捧的“宠儿”。

    我作为一个实力派艺术家,并且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实力派艺术家,我充满自信。虽然,现在日子过得有点紧巴紧,但会苦尽甘来,是金子迟早会闪光的。

      书画艺术,是艺术家心灵活跃、体验丰富的状态下的书画语言表达,同时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观者的心灵。中国书画传统的核心是继承与创新,只有创新才有传播的价值。而形式化、模式化、符号化恰恰是创新的死敌,创新的终止,所以它是一条注定死亡的艺术道路。哪个画家形成这种风格,哪个画家的艺术就死亡了,时间久了最终就会被收藏家所抛弃。

    其实,国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人画,恰恰是“业余”出身的人。有一些科班出身的人对血统看的特别重,他们特别看重出身及门第,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评价。

    真正的艺术家不是靠参加什么协会得来的,真正的艺术大师也不是靠授予、更不是靠自封得来的。真正的优秀作品是靠艺术家的天才、坚韧不拔的毅力,艰巨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成功的山水画家不仅要有传统的底蕴,还必须有个人的艺术风格。我早年学画临习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前人作品,在学习中国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借鉴西方绘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在巴山蜀水的怀抱中又有了独特的感受。坚实的基础和对造化的独特感受形成了真正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我的笔墨的表现已不完全是对景物的刻画描写,而是感情的抒发,是内心艺术冲动的宣泄。我的画在众多展览的作品中,以独特语言和画面的艺术构成独树一帜而让人关注。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在这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不为名利和物欲所动,心静如水地在艺术中默默耕耘,在艺术事业上努力攀登,我想未来应该有一个光明前程,画作必将为人们所看重和推崇。

    先哲说:大道至简,万法归宗。自然大道,就是东西方文明深层的交汇点,就是人类共同的终极的信仰。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的文明最终要在这里交汇……国家把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建设美丽中国,我从事国画创作也顺应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创新,在山水画方面尝试另辟蹊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大家一样在努力去为人们搭建生态文明平台,呼唤人们走上自然大道……我们要不断拓展文化视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首先要弄懂我们自己的文化,也要了解一些世界的文化,当前尤其要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和古今文化名人效应,多推出主题文化旅游项目、产品,要把国际友人吸引来,并留得住,让游客有看点,吃得香,住得舒服,并能欣赏和品味历史文化遗迹和当代艺术,留下美好印象,同时,我们大家还要爱交流、善沟通,才能更好的推动把人吸进来,并把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从现在开始,包括整个21世纪,乃至下一个世纪,我们都要承担这样一个责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勇当一个敢作敢为的布道者。

     我十分赞同清代大画家石涛对画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现代大画家齐白石 “做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和近当代美学泰斗朱光潜 “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有含蓄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更加深刻”等观点,冲破绘画教条的我,没有固定连续的主意,无论画面激昂或狂躁,我永远忠于——自由。热衷尝试新鲜的画法,探索事物最初的生机和灵气。书画本以写意、乐心、宜游为主,自由本为精神之境,笔墨间挥毫,讲求绘画的真趣,乃人生一大乐事。我非常重视画的格调品位,尤其是画的意境营造和笔墨表现的高度和深度,直面真山水,画出心境,也画出了实境,其画构图奇异不落旧溪,面目独具,极富创造精神。我的画重表现、重拟人化、重象征,重暗喻,是抽象、象征、表现主义和大写意风格等的结合,画作富哲理,既重形象,又重物理物性,做到了承古人之精粹,撷今人之新法,参与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拼博不息,深得笔墨之情趣,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新画风。

     在实践采风融入自然和抽象艺术中找到自己的风格,绘画不能仅靠秃笔如山的苦练,还要有脱离世俗的格调。

     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有强烈的设色。明快的色彩在气质上更能表现激情,不顾体积、明暗,用单纯的颜色和线条表现画面,使绘画回到了本质,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力量,单纯又有表现力。

     

      著名美术评论家傅雷曾谓:艺术革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公式: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行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的灵感。

     我的作品己摆脱传统的成法而回到从大自然所得的教训----单纯与素朴上去,其画面有原始绘画的纯正,有生命的自由、有儒释道之境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一样,是一种和谐;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是传统的天真可爱,与画家的无猜及朴素的和谐,是情操与姿势及动作的和谐,是艺术品与真理的和谐,是构图、写生与合乎山水画的宽大手法及取材的严肃的和谐。

     人们有理由相信,不是科班出身的同样可以成为艺术大家。因为,最终是让作品说话。优秀的艺术家一定要以经典作品的艺术水平服人,只有真艺术才是永恒的。  

          

    艺术大师张大千有言:“画艺要领,用九个字即可包括,即: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

    在我的美术生涯中,经历告诉我,书画是小道。儒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首先“志于道”,再据德于仁,艺术才能有所成就。如果没有大见识、大胸襟,每天写写画画,永远只能在小道上转悠。像伟人毛泽东、鲁迅、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好,他们哪位又是专业的?可见,书画是意识形态,没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等大道为支撑,永远做不好。文人画讲究文雅,以儒道思想为精神旨归,道家认为柔弱胜刚强,儒家倡导“子不言怪、力、乱、神”,所以文人画是反对院体画那种直白强悍的。历来文人攻击院体也都说它粗而硬、污而燥,不曾说它柔媚细腻。就两者比较而言,文人画的线条更变化多端,所以总体上略胜一筹。张大千曾说:画山水,可以提高人之思想,培养人之情操,山水佳作,辄令人无限向往,油然有一种潇洒出尘之想。故画中山水,不独要可以玩、可以游,且可以居,乃臻上乘。在当下,我认为,要全面地继承优秀传统,既师古人,更师造化;既师古人之迹,更师古人之心;既师本国泰斗,更师世界大师;以造化为师,以天地为师,以一家为主,旁吸博取,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全面地吸收各画种之精华为己有,在继承的同时,独创体现自己的画风,自成一家。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意境,不只是写景,更要写情、写意、写心,笔墨须贯穿人格的力量,人画一律。如何通过写景来造境、传情和表达观念是历来画家不断苦苦求索的。我以自己的辩识与独到的眼光,去感悟自然山水的精神,以真性情写山水,达到了物我相融,心手相通。“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画作之中透出了半是山水半是情的非常境界,来得实非寻常。我所追求的是让人们感受艺术之美,体味中国画的笔墨传统、传承与独到,坚信好的作品不会受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只会随着时间的绵延,美好、神奇的画作必将大放异彩。

    在近四十年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我一直在认真思考、回答并实践着这些问题的。中国画不仅要传承中国画的传统,要有中华文化的底蕴和民族的共同审美情趣,更要有世界视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艺术以及特殊的笔墨语言,我的山水画即充满着强烈的中国文化的氛围和中国山水画的气息。也能找到人类其他优秀艺术的一些感觉。我的画大多取材于我所钟爱的巴山蜀水,我的画沉雄中透出秀丽,奔放而婉约的风格,是根源于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的画有着浓烈的中国文化气息,浓郁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我把诗情和画意熔为一炉,看我的画犹如读一首美丽的诗,给人无限的想象,净化着欣赏者的心灵。我的画就像潘天寿先生所教导和要求的“艺术是艺术家的感情的产物”。正是因为植根于传统而不是泥古不化,使我的画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而又不落于把创作等同于像复制古画那样的俗套。我生于蜀长于蜀,雄险秀奇的山河气象,是学习中国山水画的无上范本,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不随潮流左右醉心于绘事之中,促进我的画作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我的山水画不做秀弱之笔。我明白古人说“山水忌织巧”的道理,因此我的画面雄奇、秀丽,清新。有如我在自己作品中提画题的诗句“蜀山秀水润奇材”或是“日出唤醒大地”之类的激情或万壑奔流,空蒙变幻之美,其画意与诗境相契合。在我的作品里,有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生根发芽时,东晋顾恺之、南朝宗炳、王微的画面影子;有隋唐山水画发展成熟时期,随朝展子虔,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和王维的笔墨遗迹;有五代、两宋时期范宽、董源、苏轼之气;有元、明清如倪瓒、石涛、八大等人的审美表现,还有近现代齐白石、傅抱石、陈子庄等大家的艺术格调,也有西方印象派莫奈、后印象派凡高、立体派毕加索、超现实主义夏加尔、米罗等世界大师的一些元素。

    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份惬意,是浮喧心灵的一片净土。我饱含深情,我的艺术的诗情在线条和色彩中漫延和流淌:洋溢着健康、欢乐、和谐、倔强、自信和蓬勃的生命力,不仅融汇了山川江河和世情百态,更浸透了艺术家的神思和情感,能够让人聆听灵魂深处的声音…… 

     

    • 分享到:
    排序方式:回复时间 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