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书奴,透支市场,书法艺术品将走向何方?

2017-07-21 16:26:26  浏览量 528  评论数 0
[摘要] 导读: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难做的是什么产业?我想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里最难做的是艺术产业,艺术产业里最难做的恐怕就是书法产业了。

沦为书奴,透支市场,书法艺术品将走向何方?

导读:如果有人问我,世界上最难做的是什么产业?我想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里最难做的是艺术产业,艺术产业里最难做的恐怕就是书法产业了。


中国首富王健林在投入近5000亿之后,最终将他的文化旅游产业打包给了融创,13个文化旅游项目作价500亿左右,将91%的股权卖给了融创孙老板。去年还和鲁豫侃侃而谈展示自己书画收藏的王总,什么书画收藏增值1000倍,先实现一个小目标1个亿,转眼就成往事。不可否认王总的书画收藏是国内的大家,吴冠中、刘海粟、傅抱石、石齐、毕加索、莫奈等等可能已经暴涨了许多,但真正能接盘的有几个,这些艺术品真的就如他所说,增值了1000倍吗?起码在当下的艺术品市场环境之下,持怀疑态度的估计会有很多人。


1、中国书法30年,大浪淘沙,留有几人是硬通货?

时间回溯到1980年5月,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在沈阳隆重开幕,开始了中国当代书法新的历程,到2015年一共举办了十一届国展,五次兰亭奖,造就了一大批书法家及书法新人,同时大浪淘沙,有些人早已淹没在茫茫书海。回首中国当代书法30年有几人能够真正留下,更有几人能站在书法史上的角度去考量,有些人不禁要问,启功、林散之、沙孟海、沈尹默、王蘧常、沈延毅等等不都是大家吗?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都不属于当代,倒是有些民国风骨,他们也没有因为书法造诣的高超,带来巨额的收入,赚得盆满钵满,反而在学术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个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人品为先,是书法之大道。


2、利益驱动,是导致当代书法艺术市场的低迷是主要原因。

只要和钱打交道,到了市场,不论什么商品,艺术品也一样,都是商品,只要是商品就有价格,有价格的东西就一定有水分,也一定会有价格泡沫的存在,艺术品市场更是如此,当你的价格高于价值若干倍的时候,这个泡沫必然破灭,近两年全国的各大画廊美术馆、艺术品交易市场破产倒闭的不计其数,价格拐点似乎已经回到了2003年,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此现象,宏观的东西暂且不谈,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有多少所谓的书法家在透支市场,贪得无厌,金钱至上,完全不顾市场的反映,这是必然现象,经济学上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原来紧俏的商品,现在满大街都是,而且质量残次不齐,上天对谁都是公平的,那是你过度透支造成的,跟别人无关。


3、乱了行规,自以为是的书法家到处代理造成的。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超乎想象,可能我刚发出的文章,不到一分钟,甘肃、西藏甚至国外都看到了,完全超乎你的想象,比如书法时空自创办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国每个省每个城市几乎都有粉丝,所在地已经不再是偏远的问题了,因为信息已经共享了,网络时代还带了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就是营销方式的变通,不信你可以看下,你的微信朋友圈有多少在做生意了,强大的物流业已经让你的商品数日之内必达,微信、微拍、微店,简称“三微”,代理书法作品的不胜其数,真假参半,虚虚实实,30元我就能在微拍中买到一张国展作者的作品,你信吗?100元到300元的作品你可以随便挑选,只要你有足够的银两,一天买一火车皮都不是问题。这里我想强调是作为书家,你靠书法赚钱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对代理的选择一定要有重点,如果把你的作品一起放在江湖书家的行业里,你离江湖也就不远了。


4、作品质量和价格要成正比,出品前要严格控制。

说先要说的一个观点是“生计”和“生意”的差别,你应该很清楚,在生计安稳的情况下,别再一味的考虑生意的问题了,再好的作品,你认为是艺术品,出了门一定是商品,当市场的存量太多的时候,无论你的名气有多大,价格一定受到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精品意识一定要加强,不光是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投资人负责,这才是有良心有担当的书家,严格控制作品质量和数量,对价格要把关,稳中有长才是长远之计,盲目虚高的价格终究是自讨苦吃。


5、书法市场需要更专业化的发展,才是正道。

书法的价值是很难评判的,艺术品的评估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科,不是你看过多少副作品就有能力评估的,尤其是对书法没有了解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100人当中有99人没有评估鉴赏能力,这也是江湖书法大行其道的原因,书法市场需要更专业化的发展,需要真正懂得书法艺术品的人来经营和发展。卖你字的人连作品上字都认不全,我相信他不会卖得好,考察对方的专业与否,不要因为对方一下给了你多少钱,买了你多少作品来评判,那只是初级水平,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所以更需要专业化的发展

(来源: 书法时空 作者:张春志 

  • 分享到: